离岸金融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必经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17:19 来源: 《新财经》文/上海记者 孙郁婷
全球金融危机及欧元区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共识,这一趋势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创了历史契机。而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最终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目前,对于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址问题有很多争论,呼声最高的是香港、新加坡和伦敦这三个城市。那么,哪个城市更适合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推动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还存在哪些问题?就这些问题,《新财经》记者专访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
离岸之争,协作多于竞争
《新财经》:目前,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三个备选城市——香港、新加坡、伦敦,请谈谈这三个地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鲁政委: 香港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香港还有一批熟悉内地语言、政治、经济状况及东西方资本市场的金融专业人士。但香港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制约,主观能动性不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
新加坡有相当部分金融专业人士懂中文和英文,熟悉中国和西方市场状况。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成功运作了亚洲其他国家的金融产品,很多亚洲国家的国债期货、跨国交易、NDF(无本金交割远期)也在新加坡交易。新加坡有更强的创新举动,不太在意中国政府的态度。这一特点可能对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更有优势。但是,如果中国政府刻意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做出平衡的话,新加坡可能会受到影响。
伦敦是全球的金融中心,这对于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好事。但伦敦没有很多对中国市场熟悉的金融专业人士,而且,人民币结算还没有运用到欧洲市场。站在客户的角度,要考虑有没有人去伦敦进行人民币交易,与其这样,还不如将离岸金融中心放在新加坡或香港。
孙立坚: 香港一直在做离岸贸易的结算业务,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较大,很多海外业务都通过香港“中转”,内地与香港的贸易一直非常密切,没有语言障碍。人民币国际化对香港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香港的积极性一直最高。香港希望将业务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起来,中央政府也对香港开放特权,这是香港的先天优势。
新加坡在亚洲地区是一个金融城,投资理财金融产品比较丰富,衍生品也很多。新加坡也积极邀请华尔街的金融人士帮着打理金融业务,引进对冲基金,新加坡的特点是财富管理和升值,有点像华尔街模式。但新加坡的基本面稍远了些,内地和香港已经开展了“一条龙”的贸易和结算业务,而新加坡只能效仿香港模式。金融服务是需要网络的,新加坡在人民币业务网络上没有香港那么广,“人脉”关系也相对缺乏。
伦敦是优质品牌,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信誉高是它的优势,货币都愿意到一个信誉高的地方集中交易。尽管它不做人民币业务,但拥有很成熟的国际网络人脉。伦敦主要是靠金融打造的城市,金融服务很到位,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健全性上都比香港和新加坡要好。但伦敦缺少实业,它可以将财富有效地配置,但“以钱养钱”容易出现泡沫。伦敦没有强大的实业经济作后盾,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还是很困难。
《新财经》:从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来看,香港、新加坡、伦敦这三个城市哪一个更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鲁政委: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某个城市培育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进展。
政策的推动可能会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在某个时点走得更快或更慢一些有影响,但并不能决定最后的结果。就像英国的“欧洲美元市场”出现时,美国试图去遏制这种趋势,但是它还是形成了一样。
目前,人民币贸易结算还在香港,从这点来看,香港是最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城市。但我们担心香港“太听话”,在创新问题上“缩手缩脚”。香港应该更多去迎合市场的需求,平衡市场需求与中央政府政策导向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听话”而压抑市场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市场而不顾政府的政策。香港可能还做不到这一点。
沈建光: 现在要考虑的是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离岸金融市场只是一个中间步骤。中国的目标很明确,不是让香港成为离岸金融中心,而是希望人民币广泛地在全球使用。
离岸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对外流通的一个支撑点,没有离岸中心就不会有人民币在海外的广泛流通。人民币的流通需要有市场和落脚点。这三个城市之间有竞争,也有协作。在股票市场方面香港远远超过新加坡,红筹股也是最先在香港发行,香港的“人缘”等各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人民币已占香港银行储蓄额的10%,还可以通过贸易结算和ODI、FDI进行海外投资。这样看,香港是最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
香港与其他城市相互之间的配合,是一种互补关系。如果香港成为离岸金融中心,伦敦和新加坡也可以获利。
不能靠升值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新财经》:很多观点认为,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提是人民币升值,但人民币持续升值就会有风险,如何把握并控制好这种风险?
鲁政委: 从来没有哪一种货币能够持续升值。如果依靠升值这个“棒棒糖”,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短命”的。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话,对于持有货币的另外一方是不公平的,一个不公平的市场不可能发展起来。
沈建光: 人民币国际化,采用浮动汇率政策已成必然趋势。在此情况下,对于人民币升值利与弊的讨论,意义十分有限。没有考虑到关键问题,人民币汇率应该是浮动的,是要让市场发挥作用的。该升值的时候就升值,该贬值的时候就贬值。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应该考虑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适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建立成熟的浮动汇率制度。
孙立坚: 不能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是“日本病”。人民币持续升值,大家就都想拥有人民币资产,不去做人民币的商品交易。资产越来越多,实体经济却被打入冷宫,这样会被送上“金融泡沫”的断头台。
现在不少人主张靠人民币升值来对冲输入性通胀的做法,就是自我膨胀心态的表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后有多少是来自真实需求?很大一部分是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金融投机行为。如果人民币一味升值让金融投机资本涨价,很容易出现2007年2月在越南发生的金融危机。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投机这两者的区别。
《新财经》: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后,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会不会很大?
鲁政委: 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情况。如果人民币成为自由流通的货币,那就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如果人民币依然维持目前的状态,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就会非常大。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自由兑换。一个货币成为国际性货币时,这个国家的贸易就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
沈建光: 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经营环境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有些挑战并不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中国已经到了该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国内很多金融产品还没有创新,这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特别对于沿海地区来说,金融服务业有迫切提升的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沿海金融的发展不光是自身需求,也为工业投资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人民币“回流”是关键
《新财经》:要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鲁政委: 人民币的流通性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经济体虽具备较大的贸易和经济规模,其货币最终却未能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令国外居民虽渴望分享该国的成长红利却苦于无门。所以,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足够的市场吸纳人民币“回流”。缺乏一个具备相当深度和规模的金融市场支撑的货币,无论其所代表的经济体如何有活力,该货币最终都很难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
沈建光: 现在的问题是人民币如何去丰富它的产品(债券、股票),让人民币回流到中国。还应该加大人民币的贷款额,让更多的人使用人民币交易。
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就是要不停地增加人民币的量和份额,先将它作为一个流通货币,更广泛地使用。目前,人民币流通只是刚刚起步阶段。最主要的还是将人民币管制更加开放,汇率更加浮动,两者相互促进。
孙立坚: 我不太赞成这么快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因为汇率还没有市场化就加快人民币离岸业务,这会增加别人的投机机会。市场一旦放开的话,国家监管很难到位。现在的问题是利率、汇率没有市场化,还做不到让人民币最大限度在市场上流通。不要把人民币需求的增加混淆为国际化的需求。人民币是不是国际化就看它是否在流通。
我们现在关注的都是一些很怪的现象,进口时,人家要人民币我们就给他们;出口时,我们储存的外汇储备已经够多,不想要美元了,想用商品换回人民币。但我们自己又没有谈判的能力,只能乖乖接受别人不要的美元和欧元。人民币离岸中心就是将人民币推向世界舞台的一个很好通道。离岸金融中心可以将人民币的真实需求反映出来,并且让流出去的人民币“回流”,这是最关键的。我们现在是在做一件劣币驱除良币的事情,良币大家都不想用,藏在家里;劣币大家都想花掉,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却流向海外。
这么多来自欧美国家的热钱,我们缺乏让这些钱走出去的措施。所以,在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之前,首先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压缩美元的离岸业务。直接把赚来的美元,放在亚洲离岸中心兑换。不要先赚到美元,再去换人民币,然后发现美国有什么投资业务,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去投资,这样等于交了两次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