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自以为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05:20 来源: 深圳商报□ 戴喜旺
“自以为非”是相对“自以为是”而言的。谈“自以为非”,先得说说自以为是。
一般而言,自以为是是一个贬义词。它是指某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凡事只有自己正确,因而它体现了一种自负,是不足取的。
自由撰稿人某君就犯自以为是的毛病了。他洋洋洒洒挥就万言投寄某杂志。编辑拜读数遍,感觉不够精炼,便删减到3000言而用之——其实,3000字已不短了。不料,作者愤愤然找上门来:你为什么腰斩我的作品?
生活中这类自以为是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同志做了领导干部,面对赞扬,便自觉不自觉地飘飘然起来,以为职务高了,知识水平自然就跟着上升了,不论待人接物还是拍板做决定,常常表现得“高人一等”、盛气凌人,久而久之便成了“官霸”;有的人出了几本书,当了教授、博导,或在某一领域成了专才,以往那种谦虚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就不见了,渐渐变得自负、武断起来,容不得不同的学术观点,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正确,久而久之便成了“学霸”。可见,自以为是害处极大:它蒙蔽自己,排斥正确意见,使自己不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变得糊涂起来;如果是领导干部,这样则容易脱离群众,变得昏聩。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倡导一种“自以为非”的态度。意思是,一事当前,特别是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要多点对自己的反省。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书法艺术就是如此。尽管当年他的书法艺术已达到了一定境界,被世人称颂,但他常常对自己的“墨宝”表现出遗憾和不满意。这就是后来一些书法研究人员所概括的自以为非。1958年8月,他的家乡湘潭县委拟办湘潭大学,委托毛泽东的堂兄毛宇居到北京请毛泽东题写校牌。毛泽东写后真诚而坦率地跟毛宇居说:“我的字写得并不好。”1949年4月、1960年3月,毛泽东曾经两次为《湖南日报》题写报头,其手笔都别具风格,但他自己却不满意。1964年7月29日,他第三次为《湖南日报》题写了报头,并给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还是认为自己给《湖南日报》题写的报头并不好。实际上人们都认为他第三次写的报头,比前两次写得更好,一如他其他的书法作品一样豪放而有力。可见,“自以为非”是一种自我挑剔、自我加压、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
作为学人,严谨治学是应有的品德;传道授业,亦需要虚怀若谷的态度。同时作为领导干部,负责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工作,每一项决策都关系到资金、劳力的投入,更应该慎之又慎。推而广之,每个行业,每个工作领域,都面临着是与非的辨别,都是在修正错误、坚持正确中进步的。所以,“自以为非”的思想方法还很有它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