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信任 新国标何以服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10:11 来源: 中国经营报顾骏
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今年因为多项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制定,媒体上掀起了一波波争议。先是乳品行业的鲜奶“新国标”将“送审稿”中确定的“每百克鲜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克”,调降为2.8克,将“每毫升鲜乳含有的菌落不超过50万个”,调降为200万个,而欧美国家一般都要求每毫升生鲜乳的菌落数含量在10万个以下,远远高于我“新国标”的标准。随后速冻食品的“新国标”将过去不允许含有金色葡萄球菌落,调降为“同一批次须抽样5次,5个样品中最多只能有1件含有金葡菌落浓度在1000~10000菌落数/克之间,一旦有2个或超出10000菌落数/克的情况出现,即判为不合格”。两项“新国标”中都有将关键指标调降的做法,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各路专家纷纷登台说法,除了行业内参与标准制定的研究人员,多数把矛头指向行业标准下降的背后是否存在政府主管部门被大企业绑架的现象。
2011年11月24日,国家卫生部专门召开新闻通气会,通过媒体向公众解释有关《速冻米面制品》“新国标”的内容和依据。虽然有关专家从技术上介绍了相关规定,但并未能解决记者提出的种种疑问,特别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秀梅所说的,“保证安全是第一,但还要考虑到我国国情和行业产业的发展”,恰恰就是公众对相关标准的重大质疑所在:在消费者的卫生安全与食品行业发展之间,政府主管部门到底以哪方面为“第一”?
当然,如果不是形而上地考虑问题,刘研究员的说法并无大的不当,食品安全位列第一,但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或者能够追求无条件的卫生安全,不顾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不可能性和企业经营与消费者购买时的成本约束。但现实是近日一些地方工商部门根据旧标准检出了多批次速冻面米制品不合格,但要是根据新的《速冻面米制品》标准,其中有部分批次的产品就变为完全合格,不用下架了。在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时不时爆发,三聚氰胺阴魂不散,瘦肉精四处冒头,假冒纯鲜奶肆无忌惮,地沟油至今连个检测方法都没有的当下,要消费者理解不合格食品摇身一变为“合格产品”,实在有些难办。这好似执法机构受到公众要求改善治安状况的压力,最后却简单通过提高失窃物品立案的价值标准,就“成功地”降低了发案率,结果必然引起公众不满一样。
特别是中国素有“部门立法”的传统,原本为着协调各方利益而制定的标准,实际上在立法环节,就已被主要利益群体所渗透,尽管讨论阶段不会没有调整,但最后不可能摆脱“屁股指挥脑袋”的利益偏袒。无论乳品,还是速冻米面制品的卫生标准,在制定中都有大企业的介入,显然他们比消费者更愿意考虑“我国国情和行业产业的发展”,而卫生等有关部门对生产企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标准的制定,却语焉不详,未做正面回答。
正如环保部门一再向污染企业让步,证监会一再向做假账的上市公司让步一样,卫生部门向食品行业的大企业让步,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之处,卫生官员未必人人都能享受“特供”待遇,仍能如此坦然面对鲜奶的蛋白质下降和菌落数量增加,还有米面制品中金素葡萄球菌的从无到有,似乎证明了这些指标调整确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真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理性的决策者一定会想到:在消费者卫生安全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由着大企业操纵标准,最后只能是标准失去权威,行业失去信誉,中国失去市场。今天乳品企业弄虚作假盛行,已经将全国中高端奶粉市场拱手让与洋人,如此缺乏监管显然不利于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近来多家知名企业的速冻食品检出金色葡萄球菌后,销量明显下降,《速冻米面制品》的出台也无助于重建消费者的信心,至于受困于中国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体制痼疾,卫生部门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甚少作为,现在仅凭降低相关标准,更不可能用如此“减少发案率”来证明自己的工作绩效。
平心而论,现在卫生等部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不一定是新出现的,也不一定在性质和程度上就比过去严重,有些的确可以归入“前进中的问题”。但无论问题本身是什么性质,既然公众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期待和需要,作为主管机构的卫生部门就应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提高自己的监管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屡屡祭起降低标准的法宝,看似对某一行业高抬贵手,结果只是更加彻底地砸了中国食品行业的牌子,连带砸了中国食品监管机构乃至从立法到行政执法的整个体制的牌子。说白了,即使真有个别指标及其数值不合理,在中国食品丑闻不断的当下,也不该随便降低法定标准,因为它太容易让人产生卫生部门已经实在没法维持食品卫生安全水准,只能操纵标准和指标的印象。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