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万里贩茶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10:11 来源: 中国经营报谭洪安
编者按/ 明清六百年来,晋商都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主角之一。本版将梳理剖析其波澜壮阔发展历程上若干重要事迹,总结兴衰经验,力求见微知著,以供读者分享借鉴。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28日傍晚,北京东交民巷六国饭店热闹非凡,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14年的梁启超刚刚返国,在此接受工商界人士的盛情宴请。
接风宴的发起人常立训,年已66岁,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山西榆次常家主力商号“大德玉”的财东,亦为时人公认的晋商乃至整个北方商界领袖。席间,梁启超即兴发表演讲,盛赞晋商:“有历史、有基本、能持续发达之山西商业,鄙人常自诩于世界人之前”。
谁能想到,仅仅几年之后,叱咤商场数十载的常立训,竟因生意失败,家族破产,被迫四处躲避债主的追索,1918年,在离老家不远的一个村子里黯然辞世。
外贸世家 一门两杰
号称“清代第一外贸世家”的榆次常家,举族经商200余年,俨然是长期垄断北方边贸的晋商的一个生动缩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常立训的高祖父常万达出生,他是常氏发家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常万达为家中幼子,早在他出生之前,父亲常威已奔赴塞北重镇张家口创业谋生,起初只是肩挑背扛、日晒雨淋做点小生意,十年之后才开了一个铺面,成为“坐商”,并把长子常万玘带来,一起打拼。
大约是雍正六年(1728年)左右,常威父子在张家口创立初具规模的“大德玉”商号,以经营布类及日用杂货为主。
就在前一年,即1727年,中俄签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恰克图条约》,自西往东开辟恰克图及尼布楚、祖鲁海图三个边贸商埠。恰好位于蒙古库伦(今乌兰巴托)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心脏”伊尔库茨克中间(各相距约700华里)的边境小村恰克图,日后成为中俄之间唯一陆路贸易口岸。
《条约》签订后数年间,中俄双方分别在恰克图国界两侧修筑商业设施,并派官员管理。聚集于库伦的晋商闻风而动,迅速北上,建成“中国市圈”,通称“买卖城”。
清代中期以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有南方广州辟为海上口岸,与英法等国来往贸易,恰克图陆路口岸建立后,至19世纪初,其贸易额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上下,可见地位之重要。而活跃于恰克图市场的中方商人,大半来自山西。
据常氏家谱等资料推算,常万玘早年曾随父亲带领驼帮,穿越戈壁,北上库伦经商,在外蒙腹地打下基础。与张家口直线距离约3000华里的恰克图口岸开通后,他又代替年事渐高的父亲,成为最早涉足恰克图的商人之一。生意日渐兴隆的常家,一步步跻身于晋商大族之列。
相传,年过花甲的常威告老还乡之时,从“大德玉”抽出部分资金,新建“大德常”商号,交给长子常万玘,而把“大德玉”留给最珍爱的幼子常万达。后来,因长期奔波于环境险恶的北方边塞,常万玘积劳成疾,遂决定到气候较温和的南方,专营国内市场,而把对俄贸易,全盘交给幼弟常万达。
自此,常家分为“南常”、“北常”两支。常万玘自南方贩运茶叶到张家口,并兼营布匹、百货和药材等,其子孙在“大德常”基础上,创办十多个以“德”为标志的商号,遍布大同、成都、汉口等地,号称“十大德”。常万达则以张家口为基地,主攻恰克图,成为大漠茶路的传奇人物。
常家一门两杰,堪称有清一代山西茶帮中“内茶商”与“外茶商”的典型代表。
从“茶马互市”到“茶叶之路”
蒙古人被朱元璋逐出中原后,依旧以游牧为业,居无定所,日常衣食及生产工具均十分缺乏,不时南下侵扰以武力获取所需。明朝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北方边防,但屡次战争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于是朝廷改用怀柔政策,在山西大同等边镇开设“马市”,官方定价收购蒙古良马作为军马,同时除禁止兵器铜铁交易之外,允许内地商民以绸缎、布匹等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与牧民交换马驼牛羊及皮毛等畜产品。蒙古牧民以牛羊肉、乳酪为主食,要经常喝茶以解油腻,明朝政府又实行“茶马互市”,鼓励商人以茶易马。因此盛产于南方的茶叶,逐渐成为北方边贸的大宗商品。晋商得地利之便,在此项贸易中占得先机。
入清以后,蒙古归入中国版图,清廷放宽商贾赴大漠南北草原做生意的限制。康熙年间,部分晋商作为皇商,还随清廷大军征讨蒙古部落首领噶尔丹叛乱,深入漠北各地,供应军需有功。此后,蒙古成为驾轻就熟的晋商发迹和积累财富的宝地。榆次常家的第一桶金,即来自于此。
17世纪中期前后,俄罗斯已东扩至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直逼蒙古边境。俄人像蒙古人一样好吃肉,因此也嗜茶如命,到了“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据说,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正是俄方急切盼望扩大茶叶贸易的结果。后人考证,恰克图的蒙语发音,与“茶”相近,在俄语中意思则为“有茶的地方”。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收缩边境贸易,限制“夷人”入境,将原来三个中俄商埠口岸统归为恰克图一处。在此前后,早已独当一面的“北常”始祖常万达,携巨资来到恰克图,专营对俄茶叶贸易。
常万达的生意一开始并不顺利。乾隆年间(1736~1795年),恰克图口岸先后四次因各种原因闭市,有一次甚至长达五年之久,数十家晋商被迫退走,但常万达眼光远大,决意坚守。他尽可能筹集资金,稳定下属人心,并将总号“大德玉”改组为茶庄,主营茶叶,兼营丝织品、瓷器和手工艺品等,换回俄国的银锭、粗制银器、玻璃器皿及牛羊皮毛制品,运返内地销售。
以南北常家为首,太谷曹家、祁县乔家及渠家等一众山西商人,合力开辟了万里茶路。每年茶期,“内茶商”雇佣成千上万脚夫,从生产、加工茶叶的重地福建武夷山,车载肩挑,将茶叶转运至江西鄱阳湖,先由船帮接力溯长江上行到汉口,经汉水北上辗转到河南赊店(后称社旗镇)登岸,再用马帮驮运,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到达晋商大本营晋中祁县一带,在此换畜力大车继续北上太原、代州、大同,直抵张家口。
坐镇张家口的“外茶商”接货后,以驼帮和牛车起运,穿越坝上草原和戈壁沙漠,经库伦到恰克图。自南至北,整条茶路全长4200余公里,总行程需时约4个月,难怪后人称“茶叶之路”可与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媲美。
半壁江山看常氏
据常氏家谱称,常万达精明干练,善于谋略,且体魄强健。为对付俄蒙一带横行的骑匪,常家将从俄国换回的大量粗制银器,在买卖城熔化成每块重1000两(约合32公斤)的大银锭,以专用马车运输,并雇佣保镖护卫,骑匪来袭时,仓促之间无法将沉重的银锭掠走,只有徒呼“没奈何”。此种做法,引来同行晋商纷纷仿效。
史料记载,《恰克图条约》签订的第二年(1728年),中国对俄贸易额不过1万卢布,到1755年,增加到83万卢布,而1760年更激增至135万卢布。嘉庆元年(1796年)常万达以78岁高龄去世,他的儿孙继续扩大祖业。嘉庆五年(1800年),恰克图口岸输出茶叶约值280万卢布,到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出口茶叶达67000箱,重达500万俄磅,中方商人(晋商为主)可赚500万~600万卢布,折合白银200余万两。而整个19世纪上半叶,恰克图进口关税收入占俄罗斯全国总关税收入的15%~20%,其中又以进口茶税为主。
那么,常家在这项大生意中能占多少份额呢?据估算,常家极盛的乾隆、嘉庆、道光百余年间,仅恰克图买卖城一地分号,年收入即达白银50万两,可占华商收入总量的四分之一。另有人根据留下来的资料推断,常氏在对俄贸易中所占比例,可能超过50%。
在中国本土长城沿线,晋商足迹所至,开设店铺,编织商业网络,也使若干城镇兴旺发达起来。早在清朝初年,张家口便有范氏等皇商八大家,均为山西人,到乾隆嘉庆年间,当地“坐商”达200余家,“行商”商号多至4000家,来往贸易几为山西人专有。张家口东北250公里的多伦,为东北与内外蒙的交通要道,以前是一处天然牧场,经过康乾盛世的发展,成为繁华市镇,到1891年时,全城人口近10万,大都为商人,又以山西籍人士居多。
如今的内蒙工业重镇包头,原来也是黄河北岸一片牧场。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后,不少汉族商人由此北上蒙古经商。1809年,包头村升格为镇,再过60年,筑包头城,人口2万多,山西商人开的店铺即有40余家,尤以乾隆年间祁县乔氏家族的“复盛公”商号最为有名,其连锁商号一度垄断了包头市场,因此民间流传“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谚语。
中俄茶商大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后,沙皇俄国以调停有功为由,胁迫清廷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得到了俄商进入蒙古库伦等广大地区经商,并享受免税待遇的特权,稍后又签订《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取得天津通商权,可以水陆联运,且关税比各国低1/3。
自此,俄商势力深入我国内地,在湖北蒲圻羊楼洞等地(太平天国战火祸及江南,阻断武夷山茶路后,湖南湖北成为新兴的茶叶输出地)开设茶厂,建立茶栈,收购生产茶叶,成本比传统茶路运至张家口大大节省,仅税金一项即差10倍,山西茶商对俄贸易备受冲击。同治七年(1868年),恰克图晋商商号,竟由原来的120家剧减到4家。
内外交困之下,首当其冲的常家采取反击措施,提出“俄国人到中国来夺我商利,我华商去俄国也另觅新途”,假道恰克图深入俄境经商。常万达的曾孙常佶、常恽分别于同治五年(1866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开设“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在俄国境内的赤塔、新西伯利亚甚至远到莫斯科,均开办茶庄分号,“茶叶之路”一举延长到6500公里。
以常家为核心的晋商,又争得清廷酌减茶商厘金(即税金)的政策,取消一切不必要杂税,进军俄国第一年,输出茶叶11万担,与俄商直接贩运回国的数量相当,到同治十年(1871年),输俄茶叶升至20万担,比俄商多出一倍。晋商仍依赖骆驼、牛马等运费较高的陆路交通工具,双方竞争条件悬殊,居然能对俄商占据上风,殊属不易。
到了光绪年间,俄商在汉口开设6家机器砖茶厂,有3个采用蒸汽机生产,最大的阜昌茶厂,投资白银200万两,雇佣2000多名中国工人,昼夜开工。机制砖茶质量好、成本低、加工能力强,令晋商再度陷入竞争困境。光绪十三年(1883年),常氏商号发动汉口茶界商人及制茶、装卸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同盟绝交”运动,试图打击俄商气焰,一度曾使晋商茶叶贸易额回升,但毕竟大厦将倾,独力难支了。
尾声:革商人之命
生于1846年的常立训,是“北常”商贸事业破产前的最后一位中坚人物。为了在茶叶生意日渐衰败之际凝聚人心,存资护本,他注册了“大德玉”票号,担任第一届董事长,在28年的营业中,获利200余万两白银,成为晚清全国51家票号的翘楚,号称“太谷帮首号”。
辛丑年(1901年)八国联军中的德军抢掠张家口,55岁的常立训,两次前往敌营据理力争,又指挥各商号联防自保,保护了常家与众多晋商的巨额财产,一时名闻塞内外。
但是,继八国联军入侵之后,1904年的日俄战争,又令关外东北地区常家及大量晋商商号被毁。1905年,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仅两年间,从海参崴运入俄国的茶叶由20万担激增至80万担,而经恰克图出镜的茶叶,则由40万担下降到不足20万担。
据《山西外贸志》和《山西票号史》记载,常家旗下“玉”字五联号,被俄商拖欠货款达32万卢布,仅在莫斯科一地,亏损折合白银140万两。常家曾联合众晋商向俄政府起诉,后者不予理睬,而此时清廷自顾不暇,亦无力保护本国商人利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汉口票号挤兑为引爆点,山西票商接连倒闭,晋商事业釜底抽薪;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俄国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中俄贸易跌至低谷;1917年,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后,宣布没收一切资本家财产,同时改革币制,在俄晋商手中大量旧俄钞变为废纸,一夜之间,血本无归;1921年,苏联红军先后攻占恰克图买卖城及库伦,蒙古宣布独立,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公有制,在蒙晋商再遭灭顶之灾。
常家以及苦心经营北方边贸数百年的晋商,也在这一系列战乱变故中,走到了辉煌商业传奇的尽头。常立训含恨而终,只不过是为这个传奇,画上令人扼腕的句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