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慈善家一周岁名人寄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0 18:47 来源: 《中国慈善家》

  一年来

  我们与中国慈善事业

  共成长、同喜忧

  感触颇多,收获更多

  本期我们特选取了部分采访花絮

  与读者共同重温那些难忘的片段与瞬间

  曹德旺

  一个雄浑的商人

  文 | 吴阿仑

  5月,在引起舆论大哗的河仁基金会在钓鱼台国宾馆成立的前一天,我们在北京昆仑饭店顶层首次专访曹德旺。他看起来像是个被高级西装包裹着的农民,但冷峻的眼神透出智慧和笃定的内心,一旦他开腔,更是惊觉此人大脑中非凡的智慧含量。

  不久后,我们去福州,参观了堪称奢华的曹氏豪宅,在那里享受了由10多位专门招待人员精心准备的晚餐,也在福清市的郊区看到了正在兴建当中的巍峨的寺庙,以及旁边一所学校已经成形的精美校园——它们皆为曹德旺所捐建。

  此后与曹德旺数次深聊,在中俄边界,还在福州曹德旺的家中。他农民的外表、不拘常节的动作(比如将光脚丫子翘到桌面上聊天),掩盖不住由奇崛个性、家教、佛学、大量书籍、广泛阅历、少时艰难岁月、峥嵘商业生涯所合力打造的强大个人气场。

  我当财经记者十余年,曹德旺是我所见到的最复杂、最富戏剧性,同时也是活得最聪明、最通透之人。或者简单地说:一个雄浑的商人。作为一个产业帝国的掌门人,按当今社会标准,他是一个成功者。但他远非一个成功者那么简单。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我也越发觉得,他比金庸小说里所刻画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更加丰富、生动,一个活在当今世上的活脱脱的小说中的人物。

  与成功经验相比,曹德旺可以让我们反思一些更本质的东西:人之为人,当怎样活。

  佩姬·杜拉尼

  不要叫我“洛克菲勒”

  文 | 杜瑞恩

  5月11日,佩姬如约参加了本刊和基金会中心网举办的一场慈善交流活动。无论以什么话题开始,与佩姬的交谈总会回到“如何实现真正心灵的平静”与“什么是人性和财富的价值”的宏大命题。佩姬和中国慈善家们的对话,仿佛是太极与罗汉拳的交锋。与盖茨、巴菲特殊途同归,他们传教士般的使命感并没有教会他们理解今天中国富豪的财富观与这个古老东方国家的慈善传统。

  作为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传人,佩姬不满意活动主办方放在她身前标有“洛克菲勒”字样的名牌,“很多时候,洛克菲勒这个头衔都会让我感到尴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还是慢慢克服了它——用它至少可以去帮助更多人。”有趣的是,在场大部分不了解她的中国人却是因为这四个字而耐心倾听她的演讲。

  佩姬喜欢听好朋友央金拉姆唱的藏族歌曲,那饱含信仰的空灵歌声会让她的心灵真正平静。佩姬认为这是管理好世界级慈善基金会的前提,也是她面对无数家族质疑的法宝。

  在一个迅速奔跑的国家谈论“心灵的平静”是奢侈的。但经历过数次民众质疑的中国慈善行业,也许可以在这个冬天找回“心灵的平静”,回归这个行业的初衷。

  宗庆后

  首富也没辙

  文 | 肖一辰

  在宗庆后参加“两会”期间的一个晚上,我们在娃哈哈集团北京办事处那个不起眼的住宅楼里见到了当时还是“中国首富”的他。一如外表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头顶“首富”桂冠的实业家,如果不是聊了那么长时间,谁也不会把他从牙缝里挤出的三言两语,当作什么振奋人心的“首富箴言”。

  当被问及怎么定义“慈善家”时,宗庆后抛出了自己的“三段论”:为社会创造财富,先把员工弄好、让他们富起来,有钱了再做点慈善事业。这番朴素的宗氏大白话,却与时下流行的CSR(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惊人地暗合,并与“财富最终属于社会”、“救急不救穷”等话语,一起构成了大巧若拙的宗氏哲学。

  宗庆后在与我们交谈中,首次爆料将有计划成立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并将其打造成中国版的“诺贝尔基金会”,以鼓励国人创新。并且,在五月份,他本人参加本刊举办的一场活动时,也公开宣布了这个消息。但在其后的大半年里,却音讯全无了。看来,今年的慈善大环境或多或少还是影响到了这位前首富的慈善计划了。

  李连杰

  发大愿,做大事

  文 | 靳钺

  去年十一月,在北师大举行的“壹基金典范工程庆典”上,我们见到了李连杰。这个庆典之所以在北师大举行,是因为李连杰早就希望有一个不带自己个人色彩的公益机构,而在去年六月,李连杰将时任慈善司司长的王振耀拉下“水”,在北师大共同成立了壹基金公益研究院,这一年,他终于可以用一个没有“李连杰”字样的机构来举行这场公益盛典了。

  不过很快,一个真正“去李连杰化”的壹基金终于成立。2011年1月1日,在媒体此起彼伏的闪光灯里,李连杰率王石、冯仑、马云、马化腾和马蔚华等人身着印有壹基金笑脸的白色T恤一字排开,同时伸出食指摆出“一”的手势。而随着鲜艳的红绸落地,“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正式宣告成立。李连杰终于在与体制抗争三年后,成立了一家纯民间的公募基金会。

  此前,本刊出版人、《中国企业家》前社长刘东华向柳传志等商界大佬引荐李连杰时,曾这样介绍道:“李连杰是一个真人,他发大愿、做大事,能成事。”从壹基金的发展来看,李连杰确实是个能成事之人。

  如今,他将触角又伸向了新的领域。在壹基金去李连杰化之后,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太极禅文化公司总经理,并自称这是自己生命中第四次创业。日前,李连杰表示:“我将用10到15年的时间,将太极这块瑰宝传承到全球。”

  余彭年

  无奈的榜样

  文 | 卢璐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或许是开发太早的原因,现在的深圳,反而有些繁荣后归于平静的落寞,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它在沉淀——如今,港商余彭年的业务重心就放在这个城市。

  今年6月,当我们在其位于深圳的彭年酒店,见到杵着拐杖的余老先生时,说实话,着实有些于心不忍,尤其是年近九十的他一边接受着我们的采访,一边还要事无巨细地处理手边的工作。

  很多媒体都曾明里暗里地诟病余彭年的“不放权”——如我们亲眼所见,他也的确如此。但仔细想来,历经波折、白手起家的经历,做慈善受骗的种种“痛处”,也让这种“亲力亲为”颇有些无奈之举的意味。而当郭美美事件在中国慈善界引起轩然大波后,余老爷子这种稍显传统守旧的做法反而显得弥足珍贵了。

  坦白讲,无论外观还是内部管理,我们眼前的彭年酒店的确有些落伍,但余彭年已打算将其移交给万豪酒店集团——这已是他第二次尝试这么做。而对于其身后财富的处理方式,余彭年其实也站在了中国时代的前列。

  看得出来,对每一笔慈善事迹都认真做简报的余彭年,很在乎自己的名誉,但至于他是不是我们应该遵循模仿的慈善家榜样,或许由不得余老爷子自己决定。

  冯仑

  公益理想也丰满

  文 | 赵晨

  冯仑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要被金钱之外的东西诱惑”。大俗而大雅,大糙而大道,似乎已经成为这个地产“文化人”的为人处事之道。“段子派”掌门人的诙谐,掩饰不了他骨子里的严肃和骄傲。他办公室的书架上,甚至放着线状版的《毛批二十四史》。

  他一名有着济世情怀的企业家。他曾提出大胆计划,要打造400米高的立体城市;这座“空中之城”,可容纳15万人,在同一座大楼里上学、种菜、住人、养猪。

  在企业家应该如何做慈善这一问题上,他也有着独特思考。他认为“中国企业家做慈善不输巴菲特”;不应该片面强调“裸捐”,否则会因忽略私有财产的保护、进而粗暴截断财富创造的动力链。他还认为,慈善与道德相关,而公益不仅关涉道德,更强调专业化与职业化。作为一名行动者,他横跨五大公益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壹基金、爱佑华夏基金会、万通企业基金会、故宫基金会。11月,当本刊再次采访他时,他又多了一重身份——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三任会长。

  最近,这位一向不待见“慈善”这个词儿的地产界公益布道者,为本刊欣然题词:“慈善万岁!”

  刘晓光

  生活在别处,更在此处

  文 | 肖一辰

  当过兵,做过政府官员的首创集团老总刘晓光并不像个商人。采访过程中,他不时拿出手机念一首自己得意的诗作。但也正是他,直接促成了阿拉善SEE——这个由中国最著名企业家组成的著名环保NGO——的创建。

  坊间流传,当年他来到阿拉善月亮湾,“跪倒在沙地上,望天长叹”,慨叹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毁灭自身。采访时,他向我们证实了这一著名桥段。而且,他似乎非常乐于回顾当初创建阿拉善SEE时的逸闻趣事。

  毫无疑问,刘晓光是一位有梦想的企业家。在房价高企的年代,以盖房子为本业的他,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构思:中国800万家企业,每家拿出1万元,就能为无力购房者提供100万套集装箱轻型住房。

  刘晓光说,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会做个画家。这并不让人奇怪,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生活总是在别处。但这并不影响他发扬骨子里的诗人和画家气质,将此处的人生,操练得辽阔丰富。

  李春平

  传奇富豪不神秘

  文 | 赵晨

  关于这位中国的“基督山伯爵”,我想说的是,自始至终我都没有采访到他——我指的是面对面的交谈。数次拜访,都被他以“忙”为由打发了。这使我一度产生挫败感。我弄不懂的是,他有时确实很喜欢“显摆”关于慈善的那些事儿,但为什么不接受采访?以至于,这个问题压倒了我为采访而准备的所有问题。

  直到访问他的传记作者后,才仿佛找到了一点答案。记者出身的王春元,在写《忏悔无门》时,曾与李春平有过多次深谈,几乎每次他都难以自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终究是不容易的事。最终我渐渐明白,无论是他出走美国,获得传奇遗产,还是归国后大手笔豪捐,这些“大事件”或让外界有争议的行为,在他内心中的理由,其实是你我都可以理解的:寻找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杨澜

  做慈善家的“拐杖”

  文 | 靳钺

  采访杨澜是在去年春节前,那时的她还没有遭遇今年的种种舆论是非。年底的杨澜异常忙碌,原定的采访时间也几经更改。期间,阳光文化基金会的负责人曾问我们,万一日程安排不过来,能否趁杨澜赶赴机场的途中分四次接受两小时的电话采访,他说杨澜一般往返机场时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这是她为数不多的陪伴孩子的时间。

  终于有一天,杨澜接受了专访,我们和《东方企业家》两家媒体占用了她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当时,媒体对于杨澜慈善方面的兴奋点在于她组织了去年的“巴比慈善晚宴”,这在去年是引起全民大讨论的一场活动。

  采访杨澜的一个最大感受是,她谙熟现代慈善理念,其理论功底堪比公益行业专业人员——看得出,即便忙碌如斯,杨澜在慈善方面还是下了不少苦功的。而实际上,她对慈善事业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于她本人捐款的多少,而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倡导了现代慈善理念。

  她对我们坦言:“我不是慈善家,我只是慈善家的拐杖。”而接受我们采访的前一个月,在广州的全民公益论坛上,杨澜刚发表了她关于“慈善热带雨林”的著名观点。

  张醒生

  “老男孩”自由行

  文 | 简漠

  制止某商业团队进入可可西里、走上华尔街掺和抗议、四处“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张醒生忙得不亦乐乎,就连接受本刊采访的时间,也是在上飞机前硬从行程表里挤出来的。即便忙得有时连早餐都顾不上吃,常常行走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张醒生依然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并享受这种时刻“在路上”的状态。

  2011年,是张醒生加盟大自然保护协会的第四个年头,在带领大自然保护协会完成了一次国际NGO的本土化再造之后,张醒生的下一站,是推动成立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学院,立志打造出中国公益界的“黄埔军校”。

  王功权

  跳出喧嚣

  文 | 熊静如

  自称“一个商人加半个文人”的王功权,如今正在慢慢转变为一个具有文人情怀的公益人——渐渐淡出公众视野、在家乡投资种植业、筹划公民教育培训……

  在经历了沸沸扬扬的私奔事件,又从鼎晖创投抽身而出之后,如今的王功权终于有时间平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感叹道,“五十岁了。滚滚红尘中,想努力救赎自己。”这个东北黑土地打拼出来的万通六兄弟之中的大哥,即使在病中疗养之时,也难忍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回归,又将归向何处?

  在接受本刊专访时,王功权曾谈到他内心的孤独和坚守,以及对未来平静而充实的生活的期待。而公益,是他目前所找到的通往内心理想的途径。

  王秋杨

  玩出“心”花样

  文 | 熊静如

  王秋杨是为数不多的登上《中国慈善家》杂志封面的女慈善家之一。作为苹果基金会创始人,这位行走在高原的奇女子,向我们展示了简单与执着中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她没有过多地去探讨理论和模式,却自觉地做到了制度化与可持续——简单说,她玩着玩着就把公益给做得像模像样。

  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王秋杨依旧率性快乐地在公益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热爱登山的她搞了个冈仁波齐环山慈善赛,结结实实地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和公益结合在了一起。已经出了三本“在路上”系列路书的她,又在筹备新书《我和我追逐的梦想》,在微博(http://weibo.com)上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有没有更好的书名,她开玩笑说自己最推荐的书名是:《三级女狼和男人们在大山里的那些事》……

  2012即将到来,王秋杨又会玩些什么?

  于建嵘

  世界仿佛在他肩上

  文 | 赵晨

  北京今冬的第一场雪来了。忧国忧民的于建嵘又开始忙起来。南站附近有很多访民,天寒地冻,没人管他们,这怎么能行?!一条微博瞬间集结八方力量。访民们有地方住了,也有吃的了。

  还记得那天在清华东门外的肯德基里,他去点餐时,有大学生认出了他,向我求证。他端着一大盘吃的回来,我告诉他有“粉丝”在旁。他马上端过去一盒鸡翅,请那些孩子吃。哦,对了,他甚至帮我点了两个蛋挞。

  在宋庄采访那天,他很疲惫。人来人往的间隙里,他给我看一条短信,他的一位好朋友往生了。永远记得他那一刻的沉默。

  一年又到底了,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奔波在为官员布道、为访民布施的道路上的于老师,请您一定保重身体!圣诞快到了,“东书房”今年还有流水席吗?

  薛蛮子

  菩萨蛮

  文 | 简漠

  采访薛蛮子当天,我们一行人刚走到小区门口报上门牌号,保安便边打电话边说道,找薛蛮子是吧?他家从来不闲着,经常有人来。

  对于薛蛮子来说,201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农历大年三十那天,一篇打拐檄文让他成为微博英雄,5月份,他又通过微博宣布自己患上了直肠癌,并豁达地表示,“我的心态很好精神矍烁!死生有命成事在天!”自此,微博“蛮子文摘”风生水起,获得数百万粉丝拥趸。

  在家中接受专访时,一头银发、满口京片子、赤脚趿着大拖鞋的薛蛮子,常常蹦出几个“有木有”、“浮云”等微博流行语。经历了生死大考的他,尽管已将很多事情都看做是“浮云”,却唯独对种种社会不公依旧忍不住破口大骂,同时,他也开始跨出投资界,转身成为公益和正义出钱出声的公众人物。

  邓飞

  公益大侠

  文 | 宋厚亮

  约采邓飞,他给我发来一条短信,地点是北京三里屯北小街的一家云南菜餐馆。中午12点,邓飞穿着一套运动装,拖着一个大箱包,匆匆而来。同座的还有一家公司的部门负责人——他此前与邓飞并未相见,只是在微博上相识。用完餐,三人争相买单,邓飞说了句“我签单”。原来,这家餐馆的老板主动向邓飞表示,只要他和朋友前来讨论公益,全部免单。邓飞认为不妥,就提议一年免单一个固定的数额。

  然后,我们又来到旁边的一家茶馆,边喝茶边采访。邓飞说很喜欢我们杂志的封面策划——微博侠。他也真有一股子大侠的味道。仅仅从外表看——脸膛微黑、满脸胡茬、眼神凌厉、神色冷傲,绝对是大侠的范儿。这一年他做的事儿就更像大侠的行动了——为莫不相识的贫困山区孩子提供免费午餐。

  采访临近结束,先后有两位企业家和一位记者加入,他们都因免费午餐而知道邓飞,因微博而与之相识,现在都在为免费午餐贡献力量。33岁的邓飞是绝对的核心,聊天都围绕着他的免费午餐。

  在采访地点附近,导演孙周执导的一部新电影《我愿意》正在进行取景拍摄。电影中,开着宝马车的段奕宏和骑着自行车的孙红雷,都“愿意”追求李冰冰。而颇为异曲同工的是,眼前,通过微博这个平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也正向邓飞主动表达着“我愿意”的公益誓言。

  茅于轼

  先行者的呼喊

  文 | 司坤

  在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中,茅于轼是个极富争议的老人。而鲜有人知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公益情怀的精神贵族。在政策夹缝中,他发起创办富平家政学校,倡导试点农村小额贷款,成为通过公益进行社会改良的先行者。正因如此,能和茅老就公益慈善深度对话的最佳人选,理应是位德高望重的公益泰斗。

  于是,就有了两位智者的论道:82岁的茅于轼,72岁的商玉生。在他们身上,有着极其相似的气质,慈眉善目,温润如玉,善良和蔼写在两张微笑的脸上。和声细语,却又丝丝入扣,行云流水一般,让聆听者仿佛饮了一坛醇酒,说不出的舒服,道不明的回味。

  在本刊总主笔朱敏的主持下,这对泰山北斗于茅老家中倾情论道。谁能把这当成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逢?就像多年神交的老友,他乡偶遇的故知,他们以往常各自习惯的方式,在思想的灯塔里漫步,轻轻踏出空灵的足音。

  陈志武

  智者的逻辑

  文 | 朱敏

  真正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可谓屈指可数,但陈志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近年来,随着其著作在国内热销,他亦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意见领袖。无论是PK货币战争而厘清金融的逻辑,还是诘问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他都以一位富有责任感的学者姿态,为民众拨开金融迷雾、看清经济大势。

  与陈志武的对话,源于对中国转型的忧思。不容回避的是,如今,“内忧外患”已成中国经济最简洁而真实的描述,由此,亟需追根溯源,找到经济转型之钥。陈志武的回答直指根髓,直击中国社会的软肋。他指出,教育体系的问题导致了经济社会的系统性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症结,则需涉及体制层面的根本性变革。

  理性而敢言,这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两大美德。在陈志武身上,这两点得以有效结合:他提出问题,却从不愤懑或急躁;他批评体制,却不带偏激或成见。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听到的、想到的,最多的还是——逻辑!

  江平

  自由与秩序

  文 | 司坤

  “只向真理低头!”没错,只有江平有这个勇气。而勇气的背后,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良知的法学大家内心对自由和法治无限的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力量。在聊起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时,江老一言以蔽之:既要有自由也要有秩序。市场经济没有自由,就没有基础,更谈不上活力;没有秩序,就会产生混乱。

  在论道中,江平对“社会权力”的独到见解尽情展现。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三段论”原则:私权力不能解决的,社会权力解决;社会权力不能解决的,公权力解决。的确,现在人们对“社会权力”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社会权力的范畴,在法律中是最薄弱的环节。社会权力来自于社会团体组织,可国内现有的社会团体多是变相的公权力,实际上成了公权力的一种延伸。

  江平指出,“在西方国家,社会权力就很大,特别是在环保、卫生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团体。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需要不断地扩大。这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去做。”而作为一家力促公益慈善的媒体,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有《中国慈善家》的一席之地。

  赵晓

  信仰的使者

  文 | 朱敏

  赵晓是青年经济学家中非常有特点的一位。他的国际视野,他对中国文化与基督精神的融合期许,使之具备了不少同行所鲜有的特质。对于道德,对于慈善,在赵晓的理解之中,也突出了信仰的意义。

  信仰是什么?在这里,信仰被视为道德与慈善之源。赵晓对传统道德的“祛魅”是彻底而坚决的,他几乎是一针见血地直指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又很轻而易举地通过逻辑将其化解。我们惊诧于他如何用感性的形式表达出如此理性的内容,毕竟,能够将“思想与表达”二者兼顾得近乎完美的真学者,远远少于那些要么语言生涩、要么思想空洞的蹩脚专家。

  信仰、道德、慈善,厘清这些概念间的关联,只是我们与赵晓对话的一个开端。而目的依然在于价值呼吁。比如,在赵晓看来,“中国的精英阶层,应该首先产生一批虔诚的信仰者。精英人士有信仰、讲诚信,这个社会才有希望。”而这,也是我们的倡导所在。

  信仰,你有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