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4 01:0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黄康

  专访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头号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渐行渐近。这一重大工程有望在2012年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立项审查。

  然而,现实是工程推进受阻、社会质疑声一片,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就是摆在胡振鹏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经营报》1941期(2011年12月19日)B9版“江西‘湖怨’”一文发表后,就文中提及的一些疑问,作为长期生活工作在鄱阳湖畔、研究水资源规划管理和生态经济的学者,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中国经营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里?迟迟未能动工,对整个生态经济区建设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胡振鹏: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水又是生态三大要素之一,鄱阳湖是江西94%以上国土面积来水的聚蓄地,也是江西五河入江的唯一通道,同时也是江西水质好坏的一面镜子。

  然而,要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难度正在加大,尤其是2003年以来,长江中下游进入连续枯水年,加上长江上游水利工程的影响,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连创新低,枯水期提前,以前多在一月份出现最低水位,现在提前到十月份,且枯水期时间大大延长。这对江西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首先是湿地生态系统破坏,长期低水位导致水域面积缩小,湿地植被正在退化。其次是湖泊水环境恶化,长期低水位使得湖泊稀释降解能力减弱,加上经济社会发展、入湖污染物增加,鄱阳湖水质逐年下降,2007年开始鄱阳湖湖口出流很少见到Ⅱ类水了;因今年春夏干旱影响,鄱阳湖水位很低,上半年水质退化为Ⅳ类。再次,鄱阳湖蓄水锐减,沙滩、泥滩裸露,水面面积减少;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大幅度缩减,天然鱼类资源枯竭。

  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供水及灌溉、航运受到限制,部分农村水井干涸,沿湖近百万人口饮水困难以及数百万亩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此外,船舶碰撞、搁浅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水上航运。

  针对上述状况,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水文关系;第二,恢复和改善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第三,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经营报》:你说鄱阳湖水利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为什么很多生态学家、环保人士不认同呢?

  胡振鹏:长江流域1000多个湖泊,现在仅剩下鄱阳湖、洞庭湖和石臼湖和长江相通;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建闸,人们(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自然慎之又慎。

  现行的鄱阳湖水利工程不是采取全面控制、截断江湖联系的方式。而是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倡的“生态系统方法”(Ecosystem Approach),全面权衡工程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把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作为工程的重要目标,顺应自然规律、按照生态节律对鄱阳湖枯水位进行适度调节,通过适当稳定年与年之间枯水期湖水位消落过程,来实现工程的三个目标。由于工程尚处于前期研究过程之中,我们没有完整、详细地向外界说明规划思想和管理设想,一些生态学家、环保人士不认同是可以理解的。

  再者,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是十分复杂的,其演变过程更难以预测。虽然进行了包括“六大课题”在内的一系列深入研究,但都是以已经认识的知识与规律为基础,未认识的领域还很多,这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因此,我们采用的是“水闸”方案,进行适应性管理,工程建成后,试运行几年,万一出现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可以把所有闸门提起来。

  此外,也有人担心,现在为了立项就讲得这样好,工程建成了会不会按照设计方案运行。我们的想法是,工程建好后不仅服从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度,最好交给长江水利委员会管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