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大豆反转的世界 隐含中国农业以市场换土地思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18:27 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顺应

  10年中,许多原本封闭、萌芽的中国工厂,现在已经转变为开放、强大的产业体系

  大豆:反转的世界

  过去10年中农产品中发展格局变化最大的就是大豆,而与它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变化背后则隐含着中国农业以“市场换土地”的思路

  文 | 本刊记者 林小骥    编辑 | 吴金勇

  2011年9月20日,黑龙江哈尔滨九三集团与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全球四大粮商之一的ADM公司签署了一份金额1亿美元的大豆销售协议。作为黑龙江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九三集团曾被称为国产大豆“最后的守望者”。现在,它却成了进口美国转基因大豆最多的企业之一。

  10余年间,中国大豆产业翻天覆地。1995年时中国还曾是大豆净出口国,至入世时的2001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已上升到1380万吨,而当时国产大豆总量在1500万吨左右。

  由少量出口变为大量进口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更重要的变革是大豆产业链的变化。入世前,中国的大豆主要由东北农民种植,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储或由企业直接到田间收购,然后是加工企业压榨和销售;如今中国所需要大豆的3/4由美国和拉美农民种植,然后由ADM等跨国粮商收储和运输,接下来是丰益国际和中粮集团等企业进行压榨,最后是销售到全国各地并有部分出口到新加坡等地。

  产业链反转也与入世后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开放有关。

  重建者

  农产品本是中国入世谈判中最让人头痛的问题,当时国内市场已供过于求,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当时中国争取到了两个措施:一是关税配额;二是专营制度。但由于大豆不算粮食,除了要求其加注转基因食品标识外,其它限制和保护措施基本没有。此后局面急转直下,至2010年中国全年进口大豆5480万吨,这一数据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一半多,同时国产大豆仍维持在1500万吨。

  入世后,中国的大豆国际贸易进一步放开,大豆加工成为一个高利润行业,国内突然涌出一大批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2002年至2004年大豆价格一直不停上涨,众多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大豆进行囤积。然而2004年美国农业部出台报告加大了大豆产量,使得大豆价格骤降,国内企业每生产一吨豆油就会亏损500-600元。数据显示,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大量企业倒闭,造成了国内的“大豆危机”。这时中国大豆产业的重建者出现了。

  从2003年至2005年的短短两三年,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粮油收购了国内10多家中型榨油厂,相继在烟台、秦皇岛、周口、连云港、福州、武汉、泉州、昌吉等二三线城市建立了粮油生产基地。

  经过一轮扩张,益海为代表的外资企业的大豆压榨量占全国比重从9%提高到48%。中国油脂加工业由外资引导重组的重要原因是,它们有庞大国际供应链,且善于利用宏观波动来赚钱。ADM等跨国粮商控制了国内80%-90%的油脂原料供应,而益海集团当时在粮油加工业的扩张也是得益于与ADM的合作。ADM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加工企业,控制着美国的大豆市场。2006年ADM用位于中国的农业加工合资企业和丰益国际公司置换股权,成为了丰益国际的第二大股东,后退出。但师从ADM的丰益国际不负众望,随后成为中国最大大豆进口企业。

  同是2006年,丰益国际下的益海集团和嘉里粮油合并成立益海嘉里集团。当年12月,郭鹤年领导的香港嘉里集团将中国粮油资产和在马来西亚的油棕种植园、棕榈油精炼厂剥离出来,以2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郭孔丰领导的丰益国际,此外丰益国际还动用16亿美元收购其母公司丰益控股的中国油脂压榨和精炼业务,包括美国农产公司ADM所持益海股权。

  当时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完成后的2007年,益海嘉里集团下辖的食用油粗炼和精炼厂共24家,大豆压榨日压榨能力3.4万吨。

  益海嘉里已形成了布点广泛、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优质生产体系;建立了中国庞大的经销网络,经销商数目已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400个大中城市,销售网络已覆盖了中国除台湾地区以外的所有省份。

  这些简单的数字还不足以说明重组的影响。益海和嘉里的合并是真正的产业链完全对接,益海在中游贸易、精炼和压榨环节的优势和嘉里在下游的小包装食用油优势结合后,形成了对中国粮油市场中下游产业链的纵向整合。

  市场换土地

  重建者益海嘉里在自身扩张的同时,也带动和激活了中粮集团、中纺集团、中储粮总公司等央企在国际大豆产业链上的布局。

  中国十大大豆进口商之一,中粮集团旗下的大海粮油,其股东构成中跨国农产品巨头美国的ADM公司和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各占股30%。“中粮、中储粮等大型国有企业虽然也有进口大豆的实力,但由于在国外大豆生产国没有收购网络和仓储设施,也必须依靠像ADM这样的国际粮商作为中间商从美国等农业大国进口大豆。”艾格咨询分析师马文峰表示。

  大豆产业政策的另一变化是,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建立大豆种植基地。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鼓励选择试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在产地采购大豆,再租赁码头,建仓库和运输系统,或参股当地农业企业及租赁土地进行种植,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到国外建大豆加工厂。

  一系列的政策变化背后隐含着中国农业以“市场换土地”的战略,中国国内现有耕地24亿-25亿亩(含复种面积),其中包括16亿亩种粮面积和生产其它农产品的8亿-9亿亩。但要满足全部农产品国产化的需求,还需要11亿-12亿亩土地。

  2010年,中国进口植物油与进口油籽折油共2035万吨,如果全部由国产来替代,按照目前国内大豆亩产236斤计算,约需9.6亿亩种植面积,亦意味着必须减少全国68%的粮食总产为代价。从长远来看,大豆大量进口及产业链的反转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目前缺少的是对国际市场研究和全球农业市场风险管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