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企业文化30年的中国轨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1 20:48 来源: 《企业文明》

  文 /   本刊首席记者 罗志荣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传播和实践已经30年了。为了系统思考并总结30年来的企业文化实践经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路径和方式,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于2011年11月12日至14日召开了“企业文化30年:实践路径与方式”北京峰会。

  此次峰会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对企业文化实践综合经验作了介绍交流,对企业文化实践规律与方式作了学术探讨,围绕精细文化、质量文化、项目文化、班组文化、创新文化、品牌文化、诚信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作了专题对话,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与方法作了交流观摩,对企业文化30年实践与启示作了总结梳理,并参观了联想企业文化展馆。

  现将峰会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企业文化30年建设的启示与共识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孟凡驰在会议总结中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30年来的实践从多方面深化了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一是对文化产业与文化型产业二者在内容上的区别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一般意义来讲,文化产业化是指电影、电视剧、出版、广播、图书、演出、演艺队伍这些文化事业、文化行业如何能够产业化。文化产业化是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新的增长点。如果不尽快跟上去,我们在文化产业上与世界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文化型产业是指工商企业等领域能提升它的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经营管理的文化个性,丰富工商服务的文化内涵,使管理者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使整个工商企业都能够走上文化管理之路,使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文化产业化很重要,但它的局限也是比较大的。工商企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和命脉,如果不能做到比较高的文化型产业、较高的文化含量,那我们跟世界上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二是深化了对企业文化范畴与核心问题的认识。企业文化是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培育员工的人文修养和自我管理素质为基本途径,以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培育为核心手段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属于管理学范畴。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核心是价值观。

  三是深化了对企业文化本质与载体的认识。企业文化应该是道器合一之物,道是本质,器是方法手段,哪一点都不能轻视。企业文化是本质与载体、道与器、魂与形并重。

  四是深化了对文化自发和文化自觉的认识。什么是文化自发?如果一个单位的员工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不知道文化有什么作用,不知道单位的文化内容是什么,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够体现或者是执行公司的文化,这说明处于文化自发状态。文化自觉是人们对文化本质、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方式的科学把握。 其体现在:一是敏感的文化洞察意识和体验能力 ;二是科学的文化理论;三是沉稳的文化定力;四是恰当的文化路径。文化经过反复打造、反复培育、反复实践,化成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达成群体无意识,习惯成自然。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再到群体无意识,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过程。

  五是深化了对主文化和亚文化关系的认识。主文化和亚文化是相对的概念,社会文化是主文化,各类组织文化就是亚文化;集团文化是主文化,分子公司文化是亚文化;组织的核心文化是主文化,其职能文化是亚文化。二者关系的处理有两个原则,一是本质一致上的统分结合,二是全局与局部的和而不同,集团文化要高度统一,分子公司文化要保持个性和活力。两者之间不能走极端。走极端对文化的伤害很大。

  六是深化了对企业家文化和职工文化关系的认识。如果把企业文化局限在领导者和高层,职工不接受;反之说企业文化是职工的文化,领导者也不认同。企业文化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科学结合,职工文化是基础,领导文化是关键。

  七是深化了对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的认识。文化建设指的是对文化自身的分析、提炼、整合、调整和重塑。文化管理是应用文化的规律和特点于经营管理的过程,提升管理的品位,实现管理的效果。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达到文化管理的境界,用文化指导企业的经营、生产、服务,指导制度安排、体制布局、战略布局。

  八是深化了对企业文化的内生与外在关系的认识。有些企业说,以书记为代表的党工团是搞文化的,以经理为代表的技术、生产、开发、财务、营销等是搞经营的,形成经营是经营、文化是文化,这是不对的。实际上企业文化是内生动力和再生性资源。培育和发掘企业的内在文化,支配着你的生产经营行为,支配着员工职业生涯的培育,也支配着整个企业的制度、方法的实施,由内向外整体地形成对企业的约束和指导。

  孟凡驰还对企业文化30年实践的路径和方法作了梳理:

  一是企业文化要融入国际化进程。企业文化建设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自觉去拥抱国际化的竞争,把自己的企业纳入到国际化之中去。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文化要向国际规则意识和文化靠拢。中国文化中的官本位、非规则、片面强调统一是三大弊端,严重影响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现代企业治理和员工规范行为的形成,所以要自觉融入国际规则文化的教育。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同企业战略制订和实施高度融合。尤其是国有企业有任期制,三年五年就走人了,领导不会投资搞长远的文化规划,任期内哪个任务能说明他的政绩就干那个,很难在企业文化的设计、战略制订上有一个长远的安排。越是这种企业,越应该有文化战略才行。

  三是文化要融入人才开发管理当中,把文化培育、价值观的确立、员工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在首位。市场竞争的根本在人才,而人才有四方面的资源要素即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体能、智能、技能三者你花很多钱培养,如果文化上不着力,没有非常有力的文化凝聚到一起,结果肯定要弄成一个培训班,培训好一个走一个。企业不光是物质共同体,还要是精神共同体才行。

  四是企业文化建设要和体制改革、流程再造相结合,做到文化重塑和传承统一。 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不能三天两头变,也不能一成不变。当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制度变革、重组合并、流程再造,以及社会环境和背景发生大变革的时候,企业文化必须跟着进行变革和重塑,吸收文化的优势,屏蔽文化的劣势,形成新的文化。

  五是企业文化必须要融入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导向。要渗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岗位上。

  六是企业文化要融入到品牌建设中,提升品牌的文化含量。传统品牌强调的是真善,但是不强调产品的美学含量。现代品牌还强调美,强调文化造型、功能多样性、人性化等内容。中国很多产品竞争不过国外,并不是质量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细,而是品牌的文化内涵不清晰,缺少美学内涵。

  七是企业文化要融入到多种载体和形式,做到以器载道。企业文化的理念是虚的、抽象的,要虚功实做就必须得有载体,以器来显道,才能深入人心。

  八是企业文化要融入到客户服务手段当中,做到形神兼备。现在不光是服务业搞服务,制造业甚至其他的行业都在讲怎么服务客户,上道工序、下道工序相互服务。服务的方式方法虽然很多,可是成效都不太理想,根本原因是缺乏对服务理念的深刻把握,服务手段缺少文化内涵,造成形式主义、形同虚设。

  九是企业文化要融入到队伍建设中,进行价值观培育。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如何使职工职业生涯和企业愿景高度一致起来,不能采取硬性的行政手段,必须用文化的手段来解决文化的问题。要用文化来整合、培养他的价值观。 对职工成长、成才、成功的培养,各个价值系统都要打开通道,做到人尽其才,实行价值分流。

  企业文化实践的本质与规律

  与会专家学者对此作了交流发言。

  企业文化实践要坚持五个有机统一。中宣部理论局原

  副局长贾春峰认为: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都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完善发展的过程。在企业文化实践路径与方式上要做到五个有机统一,即一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管理有机统一。真正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力渗透在战略、管理、人力、流程、营销、服务、品牌以及各层级人员中,体现在经营管理各个方面,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建设时间来看都有一系列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和总结。二是企业文化体系中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从价值理念中看出什么样的行为规范,从行为规范中体现价值理念的指导,两者浑然一体。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有机统一。四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与员工文化的有机统一。五是企业文化的准确性、深刻性与表达方式的通俗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如此坚持不懈10年、30年,我们的企业文化必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发展。

  企业文化实践要把握诚信和品质两个关键点。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张国有的发言讲了他的两个感觉和一个重点。感觉之一是企业文化建设30年进步和成绩很大。30年前有思想政治工作但不知道企业文化是什么,现在企业几乎都在考虑企业文化问题,而且各层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企业文化已进了中央文件。这说明社会已经用企业文化的范畴理念和体系研究企业的传统和长远发展问题,这是个很大进步。感觉之二是企业文化在理论方面引进的多、创新的少,对世界企业文化领域理论的贡献还不是很大。现在企业文化的范畴体系较多,更多的是从西方引进的。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30年,要在中国的环境中进行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争取对世界的企业文化领域能有更多的独到贡献。一个重点是诚信与品质。中国企业要在国际环境当中立足,中国要在世界上立足,有两个关键问题要解决:一个是诚信、一个是品质。没有诚信人家不跟你交易,不跟你往来。没有品质将来无法在世界上立足。中国现在汽车生产销售世界第一,但汽车出口量还不如泰国,这是品质问题。解决诚信和品质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一个企业管不了别的企业作假不作假,管不了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政府建立一个好的环境,所以政府是第一责任。这里建设的关键是人心。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官,治官先治良心。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家或者是高层管理者良心坏了,这个企业肯定走向坏的方向。如果官员的良心坏了,政府就无法施行良法良政,尽政府应尽的责任。

  企业文化建设的原点是求真、求善、求美。北京行政学院原副院长赵春福认为:3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企业文化发展的浪潮中,有少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的外包装上,陷入了文字游戏的迷宫,忽视了企业文化的本质追求。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回到原点上,求真、求善、求美,创建真善美统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要求真。现在中国造假问题太严重了,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日常生活。 有的企业文化手册里写满了动人的词句,但是做了不少坑害消费者和污染破坏环境的事,甚至坑害自己的员工。我们能仅凭企业文化手册上写的来判断一个企业文化优劣吗?显然不能。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对具体的企业来说,就是探索本企业企业文化规律性的过程。规律在哪儿?真理在哪里?不在书本上,不在咨询公司笔杆子们的脑子里,而在企业发展实践中。我们看到少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违背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路线,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工夫多数下在文字包装上,企业文化手册大同小异,与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相差十万八千里。只有不断求真的企业文化才能与企业员工血肉相连,精神才能溶化到员工的血液里,规范才能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习惯,求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

  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善。凡是通过合乎道德法律的手段求利称之为善,凡是通过不合乎道德、不合乎法律的手段去求利称之为恶。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求利,长期忽视伦理道德问题,这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亚当?斯密在经济方面主张提倡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干预,保障自然秩序,充分发挥看不到手的作用,同时强调要从每个社会成员的角度强化其同情的情感、责任感和良心,培养正义、仁慈、谨慎、自治的美德,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政治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益,奉行正义、自由、平等原则,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达到促进公民幸福生活的目的。在亚当?斯密那里,看不到的手具有伦理的特性。帝国主义的侵略,曾经使我们面临亡国亡种的危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面临经济崩溃,当时经济上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政府手持全世界60%的外汇,但是伦理精神上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家变成了诚信严重缺失的国家,老百姓日常饮食居住甚至过桥走路都失去安全感。作为社会成员,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产品销售、售后服务都贯穿伦理道德问题,企业怎么样处理员工内部的关系,怎么样处理员工与消费者、社区、国家的关系也贯穿着伦理道德问题, 面临着扬善弃恶的问题。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一是抓好全体员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教育;二是履行社会责任,做合格的社会公民;三是企业家要搞好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修养。第三条最为重要,没有第三条,第一和第二条无从谈起。 

  企业文化建设要求美。企业经营全过程都与美相联系——生活劳动美,劳动环境美,产品设计美,商品包装美,品牌美,广告美,销售服务美,企业管理美,人际关系和谐美;企业与社会关系和谐美,企业与自然关系和谐美,等等。各种美的形式汇总起来形成企业总体美的外在形象。美的具体形式和美的外在形象由全体员工创造,要求企业员工要有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员工才能创造出美的产品、美的品牌、美的企业,所以心灵美是最重要的。为了塑造心灵美的人和建设美的企业,企业有一个美育的问题。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员工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员工的情操,塑造员工美的心灵。值得注意的是,美育活动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右脑的开发可以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巧。企业的美育活动开展和创造美的企业关键在企业家,企业家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只有具有较高审美文化修养的企业家才能积极培育心灵美的员工,有了心灵美的员工才能创造出美的产品、美的企业。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发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在发言中从三方面论述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要落实到企业文化实践中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道。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离不开上帝和逻各斯,印度文化从古到今都离不开梵,中国文化从古到今都没离开道。这个道就是我们的祖训。圣人之道中正仁义,就是说对什么事情要中正的对待,不要到邪路上去。道是贯通宇宙万物的。有阴就有阳, 一动一静就是阴阳之道,再往下落实,显现出来的就是宇宙万象。这个道不是空着的,是可以落实的,根据这个道可以创造出万物来,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形式来。刚建、中正、仁义、和平,中华民族发展没离开过这个道。

  贯彻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怎么自觉?第一,国家民族不是生物群体而是一个文化群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离开它的文化,就不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了。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同仁堂离开了它的文化就不是同仁堂。所以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种规定性,对于企业也有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是它的内在的目的论,即它追求什么。这种目的规定了国家、民族的本质,也规定了企业文化的本质。第二,我们制订政策一是根据变化的情况,一是根据不变的情况。外部事物是变的,所以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心人性不变,根本文化不变。人心人性是道德本性, 中国文化就是立于这种本性上。一念之动,良知在我,中华民族的道德本性并没有改变。第三,社会关系不光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也是文化关系,是意义的关系,其中重要的是伦理道德关系。 你这个企业为什么要办,办这个有什么意义,你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都是文化关系。要追求意义的存在、价值的存在,就必须有文化,必须把中国的祖训落实到企业文化中去,成为一种自觉。

  解决文化自觉要建立一种新的王道经济。解决文化自觉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怎么从不自觉变为自觉?第一,最根本的是经济建设应该提出一个目标来。现在讲复兴,复兴到哪里去?我们不能像帝国主义那样走一条霸权的道路,到处去掠夺,我们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应该是一种新的王道经济。新的王道经济是一种人本主义,国家性质是为公,以天德治国,为国家和人民获取最大的利益。 天德是什么?天光普照一切 ,不能光照你这个小集团、小家族的利益。有天德才能行王道,仁爱人民,没有生意做出生意来,没有生气搞出生气来。第二,为了适应新的王道经济,必须建立新的现代化的伦理道德形式,加强道德修养。西方的资本主义是从新教伦理里面来的,无论是路德还是加尔文都是听从上帝的召唤。中国没有基督教,不可能从上帝那里引出来,只能从道里面引出来。第三,有必要恢复仁义礼智之教,恢复天理良知。 根本的问题是人心问题,人心正天下定,人心不正天下就没法定。中国文化讲成者天之道也,而成的问题有一个最高信仰的问题,有一个是知行合一的问题。中国文化讲大道由善治,浑厚开文明,只有你发展大道,才能够有天下善治,不然的话是不行的。所以道一大,我们就会创造一个辉辉煌煌的事业。

  做人做事做企业不能忘记祖训八端。张国有认为,我们的民族有祖训,企业也有祖训,现在很多人淡忘了。最近网络上有一个“忘八端”的说法。八端即孝悌忠信仁义礼智。骂人的话“王八蛋”就是从这儿来的,因为是谐音就念歪了。你忘了这八端就忘了做人的根本,忘了做人的根本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人有做人的根本,企业有做企业的根本,国家有做国家的根本。 “八端”当中诚信是基础。韩国有一所大学,在韩国大学中综合排名第四,其校训是修己及人,育人的理念是仁义礼智,有四座学生楼分别是仁、义、礼、智。完全是中国的传统。我们到该校访问时问他们礼义仁智,信到哪儿去了?回答说仁是信之上的仁,义是信之上的义,礼是信之上的礼,智是信之上的智,信是前提尽在不言中。只有当诚信和品质成为中国企业的素质、国民素质的时候,真正的强国才可以建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胡平认为,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应该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但是“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分为两派,一派是废孔,一派是尊孔。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还没有很好的确立、确认。有人认为孔子保守、落后,不适合中国改革,可是历史上的孔子是非常开明、开放的。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一是“继承”,继承传统优秀的部分,第二是“融合”,融合外来的文化,第三是“创新”,第四是“超越”。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企业文化里面、产品里面、营销里面,到国际市场去竞争,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

  企业文化发展要破解难题突出主题

  胡平认为:今年是企业文化实践30年,又是中国入世10周年。我们参加了世贸组织但西方国家还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 当前在国际市场上不确定因素非常之多。面对着这个世界市场的复杂变化,企业文化要根据新的格局不断创新,破解难题。

  一是破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难题。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是文化是文化、经济是经济两张皮。我们传统的文化主要是跟政治结合、跟社会结合,而不是跟经济结合,这是主流。因此,始终把文化跟经济连不起来,上海人叫不搭界。“五四”运动没有解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没有解决,到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拉近了文化和经济的距离,但是一只手抓物质文明、一只手抓精神文明,这还是误解的。我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或者经济、文化是一手抓的,左手抓,右手也抓,文化和经济就是手心手背,你分不清哪一片是文化,哪一片是经济。老子说的负阴抱阳,阴阳是共生的,文化、经济也是共生的,这种思维方式没有解决,我们的企业文化要上轨道还是很难。

  胡平说,我1994年提出文化产业化,那时候社会上没有这个观点。现在的文化产业化列入中央全会,非常重视了。同时我还提出产业文化化。马克思讲商品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我认为商品还有文化价值。这是大文化的概念,就是大文化怎么进入产业领域,实际上已经在做,但是人们的观念并没有改变。你生产产品、开发产品,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同时还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这是一个难题,但是非解决不可。当年的人造卫星是把高科技跟文化结合在一块儿的,因为人造卫星把东方红乐曲带到太空去,让全球都知道这个东方红了。这证明文化跟科技结合并不是很难的。把高科技与高度的艺术融合在一块儿,就有非常大的竞争力。人家说我们只会模仿,不会创新,根本的问题就是文化跟经济不融合。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走向世界就很难。所以经济与文化一体化从大文化来看,文化产业化是一条腿,产业文化化是一条腿,这两条腿要同时启动。  

  二是破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难题。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如果只有模仿而没有创造,那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不仅是技术壁垒、关税壁垒,还有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国营企业到外面去是受歧视的。要走出去就要了解外国的文化,包括法律,才能站得住。现在走出去当然不能再搞“唐人街”了,那个办法不行。要走出去,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产品里面、中国创造里面有多少中国文化元素,过去是贴牌生产的,现在要中国创造了,就要把中国的文化元素融汇在里面。有报道说外国有1亿多人说汉语,说明汉语这个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大。但是中国产品要走出去,要依靠自身的文化优势跟外国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才能取得重要的进步。

  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王成荣认为, 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发展必须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来引领。

  中国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为第一,提升国民素质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不光是经济组织,也是文化组织,好企业是一个好学校,全国1 000多万家企业,员工超过5亿,这5亿都在企业大学校当中受教化,企业文化搞不好,中华民族国民素质不可能提高。第二,践行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企业。现在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爱国主义、改革和创新精神等等,企业是最主要的实践者、承载者。经济发展道德滑坡在什么地方?主要在企业。第三,文化传承离不开企业。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博物馆、戏院、大学,这些都是载体,最根本的传承是思想传承和行为传承。文化渗透在企业的行为、产品、经营服务当中,因此文化传承离不开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第四,文化创新离不开企业。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生长点。 因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而企业是生产力的组织者,在组织生产力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就构成了当代社会文化最前沿的一些东西。因此,新文化也是企业创造的。第五,文化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企业。现在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化,实际载体也在企业。第六,文化产品的消费离不开企业。企业是文化的消费者,主要是指企业员工是文化产品的消费主体,企业自身也是文化的消费者。与此相适应,企业是文化市场繁荣的直接推动者。

  企业文化发展必须用六中全会精神作引领。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构成要素,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当今企业文化发展要突出三大主题。

  一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表现在价值观的影响力、文化产品的竞争力、科学技术实力、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以及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等等。 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进出口全球第二位,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全球第一,220种产品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国家竞争力、综合竞争力现在处在第18位,严重不相称,文化软实力很软,亟待加强。企业的技术实力、管理实力和文化实力构成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作用于核心竞争力,引领正确的经营方向,对投资人、对企业家、对员工能产生一个共识:为什么办企业,动力源自何方;提供经营准则即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最基本的标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科技决定品牌的品质,文化决定品牌的魅力;提升员工的道德、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由此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二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核心价值体系,否则是一盘散沙。美国从独立宣言到今天经历44任美国总统,但是基本价值不变。我们也正在构建一个核心价值体系,也想让它生生不息。同样,企业也必须要有最核心的一个价值。市场经济价值观多样化是必然的,但是多元化也有问题,现在多元化的状态很混乱和危险。核心价值是确保企业基业长青、长期获利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非常稳定的。怎么使企业基业长青?第一是品质诚信始终如一 ;第二是坚守当中有创新; 第三是重视人性,发挥人的价值; 第四是善于学习与善于借力;第五是要有责任精神与利他精神。

  三是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由信仰、传统、风俗习惯等构筑的一个家园。美国有宗教信仰的人至少1.3亿, 成人至少75%到80%信教。英国新教徒占成人比例的60%。西方人的精神家园、精神世界在教堂、教会。中国信伊斯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的人加在一起现在也有1亿多,但是很分散。中国人多数不信教,精神家园在哪里?我认为企业是除了农民以外的大多数中国成人的一个精神家园。企业不光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可以让员工找到精神归宿感,化解心理压力,分享发展成就和团队的荣誉,甚至犯了错误也有忏悔、改进的地方。建设精神家园最基本的氛围是感恩和敬畏。有几条要做:一是合理化建议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参与管理的制度。二是工作申报制度,日本人发明的,让工作适应人而非人适应工作。歌德说:“假如工作充满乐趣,人间就变成天堂,如果工作是义务,人间就是地狱。”如果处理好了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在企业就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三是建设文化传播系统,要有文化环境的营造,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企业文化工作者,要用文化的力量、价值观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武装员工。四是有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等。

  此外,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作了“缩小成乡收入差距中的企业机遇”学术报告,英国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柏林介绍了“国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文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