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A股正常化 下跌才是合理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1: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胡润峰
跌跌不休的2011年终于过去。这一年,A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排名跌幅第一,超过90%的股票下跌,股民人均亏损4.2万元,公募基金全线亏损……
回顾这一年的熊市历程,各界人士找出了种种理由,但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少有提及,那就是:A股正在回归正常市场。
所谓正常市场,最重要的指标是估值。目前A股整体静态市盈率17倍左右,动态市盈率14倍左右。
从历史上看,A股整体市盈率在15~68倍之间波动。这意味着过去20年来,A股整体市盈率多数时期超过30倍。若以此为基准,则当前15倍左右的估值自然属于超跌,市场理应处于可与998点和1664点相提并论的大底部。
但这其实可能是一个错觉,过去的估值很可能是不正常的,下跌才是合理的。
笔者曾多次听到海归派人士对A股高估值的诟病。2007年上半年,胡祖六说,美国等成熟市场市盈率在10~15倍之间,超出这个估值太多则不可持续,地心引力迟早发挥作用。在当时大牛市的喧嚣中,他的话可谓不合时宜,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即迅速被淹没。
15倍市盈率并非凭空而来。麦肯锡组织完成的《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一书,被称为“公司估值头号指南”。据该书统计,在过去的200年里,去除通货膨胀的因素,美国股市的平均回报率为6.5%。这绝不是一个随机数字,而是源于公司的基本面绩效和投资者承担风险所期望的回报率。其对应的市盈率正好是15倍左右。
对于A股长期以来的整体高估,业内人士也有各种说法。早年多强调股权分置导致的流通股价虚高。后来较多被提及的一个说法是,中国GDP连续30年平均递增10%,较成熟市场理应享有50%~100%的溢价,是谓“新兴市场溢价”。还有人从中国人赌性强等角度加以分析,试图说明高估值的合理性。
以上诸多说法,随着2011年的持续下跌,都化为烟云。回头来看,高估值只不过是A股各种市场缺陷的表现。在新股IPO不断扩容下,在大小非持续抛售下,在高管辞职套现下,A股的估值向成熟市场靠拢了,地心引力奏效了。
从市场本身来看,A股与正常市场的差别主要为,新股发行的审批制;监管不足,对内幕交易、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太轻;市场封闭,不对外开放。眼下,这些问题也都有望逐步改善。
新主席上任以来,在打击内幕交易方面可谓迭出重拳,从上市公司高管到政府官员,从基金到券商,各个相关领域都有人落马。至于新股发行不再由监管部门审批,这一点暂难实现,但只要以后每年像2011年一样,每天发一只新股,则新股发行审批制也名存实亡了。
至于被市场普遍解读为重大利空的国际板,其实也是A股走向正常市场的重要一步。到那时,股民将不得不接受15倍市盈率作为估值基准的现实了。
(作者为本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