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八千年米业传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21:40 来源: 粮油市场报□本报记者 闫巍
“八月湖太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在洞庭湖畔、岳阳楼旁即兴而作的一首诗,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壮美景观。
岳阳,地处“八百里洞庭”入江之滨,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是湘楚文化的摇篮。
这里交通便利,岳阳地处一湖(洞庭湖)两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三省(湘、鄂、赣)四水(湘江、资江、沅水、澧水)五线(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长江)等多元交汇点上,是长江中游仅次于武汉的又一个“金十字架”城市,构成了“承东联西”“南北贯通”的便捷交通条件。
这里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岳阳休养生息;夏商时期,这里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代属楚,三国时期,这里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文化璀璨。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身汨罗江内,杜甫、李白、韩愈等著名诗人先后在岳阳吟诗作赋,宋代时期的一代名臣范仲淹更是将对岳阳的吟诵推向了高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众多的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岳阳之所以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除了这里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里自古至今都是鱼米之乡,丰硕的农产品资源吸引着各个王朝的统治者。”岳阳市粮食局局长邹国良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碳化稻谷诉说传奇
岳阳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17度,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全年无霜期为277天,日照时数为1722.1~1816.5小时,是湖南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特别适宜水稻的生长。
岳阳市水稻栽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据钱粮湖农场坟山堡、汨罗市附山园、华容县车轱山等遗址中残存的大量碳化稻谷表明,8000年前先民已开始野生稻培育种植,这也表明岳阳是水稻栽培的发源地之一。据《史记·货值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经汉代至隋唐近千年的发展,这里的土地也广为开发。
据《湖广通志》记载:西晋杜预开华容河,“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兴办水利促进了当地种植业的发展。明隆庆《岳阳府志》记载:“坃区往往于坃外水滨垦田,植粟、早稻……”这也表明了当时岳阳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种类与近代相似。
然而到了清代,岳阳地区人口增加,清政府就鼓励当地人民垦荒,《岳阳市志》记载:“康熙二年(1663)湖南安陆、岳州垦荒田808顷。”据介绍,当时水稻种植已经开始精耕细作,水稻产量也有所提高,稻米已经成为当地主要输出商品。
民国时期,岳阳依然以粮食生产为主,但不同的是,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向农民推广地方良种,并且有的农民还开始种植双季稻,但是由于战事频繁,特别是日军入侵,刚刚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岳阳地区的种植业生产处于停滞不前的落后状态。据《岳阳市志》记载,民国21~36年,水稻产量仅仅徘徊在50万~60万吨。
建国后,当地政府调整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结构,鼓励垦荒造田,扩大耕地,持续进行水利建设,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增施化肥,防治病虫,改进栽培技术,提倡科学种田,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岳阳市种植业生长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生产落后局面。
稻源稻米香
在岳阳水稻发展变迁中,其种类也非常多,从明代开始种植的“浏阳早”、“救工稻”、“金包银”等早中稻品种,直到民国时期平江、岳阳一带还有种植。
民国23~26年,湖南省第二农事试验场调查华容县水稻品种,查明早籼稻品种有“粒谷早”、“六十早”、“黄瓜早”等品种,种植面积约占整个岳阳水稻面积的20%;中稻品种则有乳板粘、长谷早、红毛苏等品种,占水稻面积的80%。
建国后,我国重点推广的早稻品种有南特号、洞庭早籼、红脚早、西湖旱等,其中以南特号的种植面积最大,1959年占早稻面积的66%。
时至今日,由洞庭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优质晚籼稻品种“岳优9113”已经在南方8省区广泛推广应用,种植面积居全国单一晚稻品种首位。
“除了稻谷品种外,岳阳市的水稻种植方式也几经变迁。”邹国良表示。
据《岳阳市志》记载,早期岳阳市的水稻栽培以一季稻-冬闲制为主,唐宋年间开始推行稻-麦两熟制,到明清时期,双季稻耕作有所发展,但仍是以一季稻为主的一年两熟制。
1965以后,当地政府还是逐步推行稻-稻-绿肥,稻-稻-油菜等三熟制,从此这种耕种制度延续至今。
目前,岳阳市下辖的6县(市)6区,粮食播种总面积已经达到717万亩,其中稻谷播种总面积616万亩,常年稻谷产量在30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