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者陈东升:本土化创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7 02:46 来源: 中国经营报赵晓菲
陈东升是中国“92派”企业家中鲜有的从事金融行当的人。“92派”企业家是与《中国经营报》共生长的一代,他们经历过红色革命的洗礼,也经历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思想转型。相比于成功源自管理战略见长的公司,陈东升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市场机遇的把握。
2011年8月的一天,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来到珞珈山顶,寻找一块刻着“始”字的石头。
28年前,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少年来到珞珈山顶,花了整整3天的时间在一块石头上刻下了一个大大的“始”字,寓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初的少年如今已是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泰康人寿董事长、宅急送董事长,他就是陈东升。
时隔28年,那块大石头虽然被磨去了些许棱角,但“始”字却清晰如故。陈东升刻石如此,深耕寿险亦如此。
抢占先机
“无论干什么事情,眼光是最重要的。”
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常务副总编、33岁的陈东升,选择了放弃“副局级”待遇,正式下海经商。
当时的陈东升想过办工业博物馆、办清洁公司。但最后,一个无意中听到的消息让他下定决心办寿险公司。
“一天,我听说人民银行希望当时申办财险公司的中化和中粮改办寿险公司,但他们放弃了。我觉得这是多么好的机会,他们不做我来做。”陈东升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其实早在此前,他就做过世界500强的研究,偶然的一次赴日经历,使他意识到原来保险公司也可以做成巨擘企业。
“我一辈子都记得那个晚上,当晚我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大早,天下着毛毛雨,我冲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了所有与保险有关的书。”直到现在,陈东升对彼情彼景还记忆犹新。
1992年的中国寿险市场确实处于萌芽时期。当时仅有的市场主体人保、平安、太保外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前身),均以财产险业务为主。
但申请并不意味着能马上获得经营批准证。尽管陈东升曾经的副局级身份让他有机会可以见到一些“要人”,但还是“苦干了四年才拿下这个牌照。”陈东升回忆说。
1996年1月,泰康正式获批。此时身为嘉德拍卖董事长的陈东升,已经是出门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的企业家,但二次创业却让他不得不四处找办公室、买家具……“有一次,和别人砍家具价格,谈到晚上两点还没吃饭,于是只能在小馆子里吃了碗两块钱的牛肉面。”
但随着同时期新华保险等5家公司的成立,中国保险市场也迎来第一次扩容。在保险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律,市场的座次往往取决于进入市场的先后,如今看来,泰康之所以能跻身于寿险公司前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东升抢占了先机。
率先模仿
“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或者说“找最好的葫芦画最好的瓢”。
从筹备时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到今天北京长安街和CBD的地标性大厦;从开业时不足百人的队伍,到今天35家分公司、4500多家各级服务机构、30万员工……15年间,泰康实现了从小公司到寿险巨头的飞跃,陈东升喜欢用一个著名的理论来总结泰康——“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或者说“找最好的葫芦画最好的瓢”。
“这是中国企业赶超世界先进企业的后发优势理论。比如,在泰康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在泰康的客户大厅里并排放着一高一矮两台饮水机,这是因为客户有可能是小孩或者身体不便的残疾人;在电梯左侧会挂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公司当天的重要事宜,来往员工都可以看到。这些都是模仿世界知名保险公司的做法。”陈东升说。
创办泰康后的五年时间里,陈东升先后走访了21家世界顶尖跨国保险金融集团。“我甚至连别人公司里面饮水机的牌子都记下来了。”但显然,陈东升更在乎的不仅仅是这些细节,“模仿的核心是企业构架,以及在这个构架下企业的内部运转模式。”陈东升对记者说。
2000年,泰康借海外募股契机,建立了国际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委员会构成。在业内首家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首设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等职位。陈东升也成为国内金融业的第一位CEO。此后,泰康抓住了中国保险业每一次重要发展机遇,经历了快速成长的十年。
模仿不仅使泰康以“稳健”著称,亦给泰康带来创新的时尚元素。2010年,陈东升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提出:“模仿加本土化就是创新。”在这样的标准下,泰康第一次试行新保单100%电话回访;开通中国保险业第一家真正实现在线投保的网站;首次推出“一张保单保全家”服务等等。
借养老社区突围
“我学会了用平常心对待一切。没成功的时候恨不得明天就成功。如今,我顺势而为。”
很多人评价泰康就像个“贵族”:稳当得有些保守,但偶尔又会有些创新元素,与沉稳的陈东升个人风格颇有相似之处。 如果不是因为养老社区,陈东升和泰康不会被再次推到保险业的风口浪尖。
2011年,中国寿险业遭遇银保新政、银根收紧、资本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冲击,全行业增长低迷不振,保费增速急速下降。由于银保占比较高、期交保费占比较少以及公司战略调整等原因,泰康成为其中遭遇保费滑铁卢的典型代表。
在业内看来,泰康国外养老社区这一本土化的模仿是陈东升带领泰康在此次调整转型中突围的“杀手锏”。
陈东升告诉记者:“为了规划符合人文理念的养老社区,我考察了很多国家的社区,在美国的感触尤其深刻。在美国一个养老社区,我看到一位老先生在跑步机上运动,我好奇地问老先生高寿,老先生说95岁,而且说还要再活50年。旁边有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老太太,在学瑜伽、练平衡、像跳芭蕾一样练站姿。我问其中一位多大年纪,她说84岁。我感慨万千,觉得一旦有了养老社区,老人的生命会更有活力。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养老社区。”
2011年,泰康养老社区在北京昌平正式起航。
按照陈东升的想法,商业养老社区要想成功,一定要形成规模。除了在北京昌平,泰康还计划在上海等地建养老社区,中等城市首先是泰康布局的战略重点。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养老产业无疑是一片蓝海。2010年4月,《中国经营报》刊登的文章《养老社区显现投资机会 保险公司探索新商业模式》报道称,泰康之家对于未来养老社区的投资回报率预期是10%。但由于目前关于商业养老社区经营的基础法律法规、监管规则尚不明朗、盈利模式不清、中国人传统的居家养老习惯等问题的存在,市场对商业养老社区的未来依然存在诸多质疑。
陈东升在《中国经营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说:“我学会了用平常心对待一切。没成功的时候恨不得明天就成功。如今,我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