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北京2011博士后论坛纵论自主可控的中国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9 18:24 来源: 《中关村》

  Self-controlled Chinese Cloud Technology Discussion at Beijing 2011 Post-doctoral Forum

  文 本刊记者 江川

  如何打造中国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并推进我国实现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建设?在2011年12月19日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承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方正集团分站协办的“北京2011博士后论坛——云计算的自主可控”上,中国科学院倪光南院士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机遇、中国软件信息服务业的现状、打造中国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以及中国未来云计算发展的前景等四个方面就此做了精彩的分享。

  倪光南院士提出,云计算使IT基础设施架构发生重大变革,催生了新一代硬件和软件;终结了Wintel对计算机领域的垄断。并强调,中国的云计算和自主可控必须从安全性、可用性、可行性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而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是我们摆脱跨国公司对于重要信息系统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中国未来云计算的发展应该进行统筹规划,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也要纠正重硬轻软的倾向,要重视各种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自主可控,从某种角度来说,就像企业特别希望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的。但是,现实中企业要想在各个方面都真正做到完全自主,确实很难。如果企业不能够完全自主,但是又特别需要,那么企业能不能做到可控?如果不可控,就会出非常大的问题。围绕这个中心主题,现场的“主题演讲+巅峰点评”环节气氛热烈,不断迸射的思想火花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实践正在掀起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并且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商业模式打破旧商业规则的诉求,是人类追求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如果说云计算代表一种时代的到来,那么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则是引导我们主导时代的利器。

  在云计算产业方兴未艾之际,结合该产业中已经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的中关村领军企业及以博士后为骨干的研发团队在“自主可控”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一致认为自主可控是云计算时代的安全阀门,也是中国云计算产业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多年来,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管会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不断创新博士后工作体制机制,夯实工作基础,丰富服务内容和载体,拓宽工作领域,北京市博士后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北京市有市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家,工作站75家,5家园区站有企业分站80家,创新实践基地6家,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21家,累计招收博士后达1600余名,涵盖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金融、旅游、都市型现代农业等北京市重点产业领域。

  2010年,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试行办法》,创新性地推出了“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这一新机制,形成“人才、项目、基地”三位一体的青年人才培养开发模式,海淀园等6家创新实践基地已招收38名博士后、青年英才进站开展项目研究工作。2011年,北京市又出台了《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管理办法》,建立了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制度,首批88名博士后和32家单位获得科研活动资助和招收、产学研资助,资助总金额为759万元。

  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已经有了一批优秀成果,中关村企业和技术联盟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技术日益成熟,有些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