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贸优势不能轻易丢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2 07:2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海关总署1月11日发布我国2011年外贸进出口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约合22.9万亿人民币),比2010年增长22.5%,进出口总额创下年度历史新高。而全年贸易顺差为1551.4亿美元,比上年收窄14.5%。
尽管全球经济在各国政府的努力下已经基本走出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难过的阶段,但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加剧态势。出口渠道不畅,再加上人民币长期处于升值通道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这种局面对我国外贸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还有一个更需要面对的难题:由于国内市场的萎缩,特别是持久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使我国对进口的需求降低,使得近年来我国的外贸顺差一直在收窄之中,中国在外贸上所占有的优势也似乎在收缩之中,数据表明,2011年的顺差额已经处于2006年来的最低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内需市场不足的背景下,依靠出口贸易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中国经济结构对外贸建立了很高的依存度,而中国所特有的“人口红利”优势也使中国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长久不衰的主动地位。但是,最近几年,这种优势似乎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国际市场的剧烈变化使各国更加注重于保护本国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利用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来压制中国出口产品的潮头在一些国家泛滥,给中国出口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原来依靠对职工的低福利来产生高效益的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在2011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上升了10.3%,高于上年同期9.1个百分点,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也正在减退。
面对国内外市场出现的复杂情况,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近几年一直在积极的调整之中。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今后我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要立足于国内市场,也就是以拉动内需来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国正在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期望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来代替以前那种过度偏重于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使经济结构更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果坚持该调整方向,一个可预期的前景是,它不仅将使我国的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继续保持一定增长,同时还能促使外贸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我国在外贸上所具有的优势也不会轻易丢失。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驱动下的投资来拉动,而国内的消费市场未能同步跟上,导致经济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也导致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外贸的持续走高弥补了国内市场不足所带来的问题。现在,国家把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在拉动内需上,这将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比如国民收入持续提高、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应用,经济质量将在此基础上出现提升。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我国在外贸上将不再仅仅依靠价格优势与他人竞争,而是将建立起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效率、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而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等手段来加以消化。当然,这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国内某一地区、某一省份来说,可能会引起外贸的变化甚至下降,但就全国范围的总体而言,我国无疑将由此而孕育出新的外贸机会,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企业对海外进口的需求量仍旧会保持一定的增速。
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整个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有10%的份额,中国的进口增速目前领先于世界,这表明中国的经济运行仍然保持着良好状态,而对中国的国际贸易伙伴来说,实际上也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消化其本国生产力的重要蓄水池。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无视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计,中国的外贸仍然将在世界贸易份额中保持较高的比例,中国在外贸上将长久地保持优势,这已经是一个不可能改变的大趋势。
□周俊生(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