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天才之实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01:2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象在无数文字、影像之中斑驳迷离,蒙克此传的可贵之处在于衔接了他的生命与精神

  费雪

  “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是哲学家罗素对其弟子维特根斯坦的评价,而维特根斯坦传奇的一生,也配得起罗素的考语:“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天才的一生如何锻造?

  这是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瑞·蒙克试图在其著作《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中试图回答的问题。为此,他为我们临摹维特根斯坦的心灵成长史——这一角度的切入,也使得这本书既是传主生涯,也构成了传主的思想历程。这本书在诸多维特根斯坦传记中颇受欢迎,甚至获得了达夫·库珀奖。

  1889年4月,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匈帝国,他的家族与时代烙印密不可分。世纪末的维也纳弥漫着幻灭气氛与诸多天才,被称为“自我毁灭的试验场”,癫狂而不失魅惑。他的父亲卡尔是钢铁工业巨头,从小就有离家出走的反叛行径;母亲则是银行家的女儿,甚至与哈耶克有亲戚关系。两人都有犹太血统,然而又如此高度“维也纳化”,对艺术与音乐品味不俗,路德维希是他们八个子女中最年幼的一位。

  天才并未生而知之,维特根斯坦对于自己的天才确认也姗姗来迟。他日后往往抱怨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这点不难理解,他的哥哥姐姐比他年长很多,已经表现出天赋异禀,后来自杀的不是一位两位。

  十四岁之前,维特根斯坦往往自我感觉被天才所包围,但自己并不是天才,只好在工程方面表现兴趣来赢得父亲赞许,他童年甚至自问“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这种态度甚至延续到他日后对于从基督教信仰获得安宁的思索。

  十四岁那年,维特根斯坦进入林茨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其间,阿道夫·希特勒也在这所中学,两人甚至算得上同学。但并无明显证据说明两人存在交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厌恶源自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并不确切。中学的维特根斯坦同样不快乐,他甚至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不过他的心智意识却在姐姐格雷特等人影响下有所转换,并意识到真实是自己不容违背的责任,问为什么要诚实也是不必要的。

  仅仅诚实这一点,对于维特根斯坦的天才之路远远不够。在他中学那一年,年仅23岁的哲学青年魏宁格自杀,其唯一一本著作《性与性格》从此人人传诵,魏宁格也从名不见经传变为哲学崇拜的图腾。魏宁格的著作有着太多争议,然而他对于天才的描述对于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却无比深远——维特根斯坦的哥哥在魏宁格自杀之后不久也自杀了,但维特根斯坦本人则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自杀,因为只有自视天才者才会如此,而他似乎已经明白,自己唯一值得过的生活就是负有更大责任的生活。

  日后,青年维特根斯坦从航空学走向哲学,他的天才也为罗素、凯恩斯等人认可,他才开始真正肯定自己作为天才的存在,而认定“对自己的责任,对自己天才的责任”。日后,维特根斯坦的故事大家想必也不陌生,一战历程、小学教师、剑桥教授等,以《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两书分别构成了分析哲学及其语言学派的奠基之作,可谓20世纪最有魅力的哲学家。

  与此同时,关于维特根斯坦诸多乖戾掌故与不近人情,倒是颇为契合魏宁格对于天才的描述:“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越是伟大,他就会越是无情,因为他要忠实于自己;这样一来,他就往往会使他在日常生活里接触到的人们失望,那些人无法企及他的高翔,所以就想把雄鹰束缚在地面上,甚至加上‘不道德’的恶名。”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凡是无法说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烂熟人口,却无几人能够参透。这也使得他的生活形象在无数文字、影像之中斑驳迷离,譬如英国导演贾曼的同名电影,同时研究他的论文著作却在汗牛充栋之中淡出个人色彩,这无疑是一种割裂与遗憾。瑞·蒙克的出色之处,就在于衔接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命与精神,也就是他所强调的一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关切与他的感情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也就是对于自身天才的肯定与实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