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出口难题:2012中国经济大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7 04:22 来源: 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贾晶晶

  上月进出口额创两年来最低,30个国家成中国外贸多元化突破口

  “(2011年的)出口非常不理想。比年初的时候还不好做”。1月12日,山东威海海飞伊服饰公司贸易部经理蔡惠键电话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语气颇为无奈,“订单越来越少,快做不下去了。”

  和蔡惠键的服装加工企业相比,做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MavigaChina公司感受到了更多的凉意:“从去年9月到12月,整整3个月,公司没有任何订单,1公斤的货品都没卖出去。”MavigaChina公司董事长高元平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他和他的同行们,在经营上最感艰难的一年。

  事实上,2011年进出口贸易的寒冷,几乎让所有涉及海外业务的经营者的心情,都降到了冰点以下。海关总署1月10日发布的宏观统计数据,清晰地显示出这种艰难的普遍性: 201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12月出口1747.2亿美元,进口1582亿美元,双双创下逾两年来的最低点。

  不乐观的数据让业界人士对2012年的外贸形势均抱以悲观的预计。而更多的疑虑是,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业,能否在如此寒冷的冬季里,完成2012年宏观调控“保增长”的目标?外贸的下滑,是否会拖累中国经济?2012年,中国如何走好经济增长这步棋?

  外贸之难

  “挺得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却未必能躲过2012年的经济劫难。”回望2011年的外贸业绩,不少从事外贸经营的企业负责人都会发出这样的叹息。

  成本不断增加,订单却越来越少。蔡惠键称,如今公司的经营利润,已被挤压到出口额的1%左右。

  做进出口贸易的叶先生,此前仅出口圣诞树一项业务,就为他带来大把的订单,但2011年,这项业务的订单,骤然缩水80%,加之大幅提升的各项成本,是这项曾给他带来大笔利润的业务,瞬间变成了赔本儿的买卖。

  而一向稳赚的农产品贸易,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成吨的豆子囤积在港口,就是不敢出去(出口),出去准赔钱。”高平元说,去年做农产品贸易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几乎没有赚钱的。

  在天津多年经营钢材生意李先生,也是当地商会的负责人,2011年外贸行业的艰难,他深有感触。“外贸不景气,国内市场需求也不高。本地市场的钢材、水泥和木材都饱和了。”李先生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天津钢厂停产了两个月,本地市场上的木材价格下跌了一半多。”

  李先生称,他公司所在的办公大楼里,有很多经营钢材的企业,以前人来人往很是热闹,现在几乎50%的公司都关门大吉了。

  “很多公司都想改行,但手里没钱,货卖不出去,压了很多款,贷款又贷不到,外贸形势明摆着不好,风险大,银行不敢贷。”李先生说,商会里几乎所有企业负责人都琢磨着一件事——改行。但“这样的外贸形势,哪一行都很难做。”

  虽然外贸企业生存之难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出现,但2011年的外贸状况,却预示着外贸业面临的局面将史无前例地严峻。

  此外,近年来成本的大幅攀升,也进一步加剧了外贸企业生存的艰难。有业界人士表示,2011年年初以来,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土地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压力叠加,将企业的出口成本推高了10至20个百分点,接近了外贸企业的消化临界点。而中国产品如果涨价,则会面临丢失订单的风险,据悉,有些国外客户,已将部分订单转到越南、孟加拉等周边东南亚国家。

  调查显示,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四川、湖北六大出口强省中,利润明显下降的企业达到了50%之多,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则持续亏损甚至倒闭。

  应对之策

  尽管眼前的外贸形势较为悲观,但多数专家均认为,中国外贸增速的下滑并不足以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危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室主任杨立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我国的出口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是这些冲击并不足以导致我国经济出现问题。

  杨立强表示,我国外贸形势从2011年9月—10月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主要原因在于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导致的欧美国家外需动力不足,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种局面并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太大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正在逐年下降,而以往对这种形式的估计有些高了。2008年和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当时也是‘哀声一片’,但几年下来,大家发现,中国经济回升非常快。”杨立强说“所以,外贸形势不好,并不能就说中国经济出现了问题。”

  虽然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并非有着绝对影响,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必然离不开外贸经济的稳中有进,因此,解决外贸出口难题,成为2012年中国的一项大考。

  高元平认为,贸易难做,人民币升值,企业成本上升是一方面,而目前最重要的其实是价格问题。“以粮食进出口业务为例,近年来,由于国际四大粮商控制价格,造成了中国粮食加工企业成本上升,特别是2011年粮油加工企业,或减产或破产,这给其大豆等粮食进口业务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再有就是技术问题。”高元平认为,中国不少加工贸易企业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产品不敢涨价,怕丢失订单。原因就在于自身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国内企业应该把重心放在技术研发上,而不能一味只盯着眼前的成本和利润,不好好规划未来,迟早会面临生存危机”。

  “政府首先应该尽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然后引领企业转型升级,这样才能具有和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高元平表示。

  事实上,面对外贸下滑的局面,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一系列应对之策,致力解决外贸企业出口难题。2012年1月初,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副部长钟山表示,中国已经选取30个国家,作2012年及未来若干年外贸多元化战略重点突破的市场。据称,2012年起,政府将引导中国出口市场侧重于发展中的经济体,从今年到2015年,中国力争与30个目标国在双边贸易额上提高3个百分点。

  回归实体

  经济的飞速发展、成本上升导致的制造业艰难,楼市的繁荣,“炒”经济的兴旺,似乎让资本更多地向虚拟经济倾斜,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愈加明显。而目前外贸业前所未有的艰难,更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

  “当经营实体经济的人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三年才赚了40%,而炒楼炒股的很容易就赚了160%的时候,做实业的人就开始转移资金,纷纷把资金拿出投入到楼市和股市中,虚拟经济将实体经济的资金全部吸收过来,变成200,而实体经济变成0,没有实体经济的成长了,接下来只需在疯狂中等待破裂。”有分析人士针对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如此预警。

  而更多专家表示,从2011年起,中国经济就已经开启了软着陆的进程。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软着陆”的一个含义是经济增长速度要下降。硬着陆是大泡沫大危机。软着陆仍然是要下降,而且下降的程度有时候也很深。

  2011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12年经济基调定位为:将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提出,“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专家指出,如果稳健的货币政策大方向不改变,加上结构性的微调,中国经济可以实现软着陆。

  实现软着陆,鼓励企业专注实体经济发展将成为2012年政策调整的显著特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不久前在天津考察时曾强调,一个国家要应对危机,使自己屹立不倒,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