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农药废渣盐”流向餐桌谁之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1 04:32 来源: 深圳商报

  据媒体报道,江苏一公司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案件,近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海天盐化”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14000吨,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部分“农药废渣盐”冒充食盐流向餐桌。

  春节刚过,就暴此食品安全大案,让人揪心。虽然不法企业和商人已被送上法庭,但这一案件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却很难消除。经检验,“农药废渣盐”中的农药“草甘膦”含量高达55毫克/公斤,类似于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明显高于美国、欧盟、日本农产品贸易每公斤20毫克的安全标准,足以对人体造成重大伤害。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要把流向餐桌的“农药废渣盐”追回,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据调查,“海天盐化”以每吨10元购得原料,将农药残渣清洗、烘干生产出工业盐,生产成本每吨100元,再以每吨350元至400元的价格卖给私盐批发商;私盐批发商再以每吨700元批发给不法粮油店,粮油店最后以每吨1400元的价格卖给小商贩加工食品,由此“农药废渣盐”便堂而皇之地走上了餐桌。

  从“农药废渣盐”产业链可以看出,“农药废渣盐”每个环节都产生了100%或更高的利润率。而按照目前盐业管理法规规定,一次性购销20吨工业盐冒充食盐销售才构成犯罪,否则只能没收和罚款。而行政罚款一般只是盐产品价值的3倍以下,犯罪成本很低。在高利润、低成本的诱惑下,一些不法企业和商人不惜铤而走险,不顾群众的生命健康,把农药废渣盐推向餐桌。

  如何切断“农药废渣盐”流向餐桌之路?应该依靠重典治乱。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但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层出不穷,原因何在?在我看来,与食品安全处罚力度不足有关。虽然《刑法》规定食品安全犯罪最高可判处死刑,然而现实中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死刑的有几个?在公安部门侦破天津某乳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中,办案人员去控制公司高管时,对方当着办案人员面告诉家属说:“不要害怕,最多判三年的刑。”显然,低廉的犯罪成本让这些无良商家变得有恃无恐。在三聚氰胺奶粉案中,涉嫌生产销售数十吨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的主犯,最后只判了三年有期徒刑,而且缓刑三年。显然,这种判决结果与其产生的严重社会后果严重不符,这样的打击力度不足以震慑犯罪,也不足以制止这种犯罪行为的继续发生。

  目前,我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其中规模在十人以上的企业为6.9万家,十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显然,这么多的生产经营企业,光靠职能部门的有限力量去监管,根本无法给人民提供可靠的食品安全保证。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要靠食品生产企业,发挥第一责任人的自觉性,把好生产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让法律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法律的严厉处罚,让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人员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理念,再也不敢对食品安全掉以轻心,再也不敢生产出不合格的食品,更不敢故意制造假劣食品。而在所有的法律处罚中,刑事制裁无疑是最有威慑力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