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保护旗号拆除文物建筑是一种趋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6 15:20 来源: 中国经营网不要让“保护性拆除”在全国范围内被效仿,使得这种逃避责任变相的破坏文物建筑的做法变成了一种趋势。
近日,有网民在微博(http://weibo.com)上称重庆市级文物蒋介石行营正面临拆毁。随后媒体前往调查发现,行营主体建筑正在进行拆除。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此次施工是进行保护性拆除。他说,保护性拆除是原貌、原地复建行营的一个过程。按照方案今年8月将在原址进行文物复建,预计2013年10月竣工。(2月15日《南方日报》)
北京的“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之后,重庆的蒋介石的官邸又被“保护性拆除”。随着两座古建筑被夷为平地,两个新兴词汇被创造出来。可以看出,当代文物建筑拆除的特色是拆除不说是拆除,而是在“拆除”之前加一个诸如保护之类的延续性动词从而在字面上创造出一种新的词汇“某某性拆除”。
文物管理部门是否认为这种在字面上做文章掩耳盗铃的手法会让大众感觉拆除合情合理、十分稳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笔者有一种预感,那就是“某某性拆除”将会被效仿似的在文物古迹众多的神州大地之上遍地开花。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挡在GDP前面的文物古迹既碍眼又费钱,而拆除又是被法律禁止的,可是某某性拆除却又是不一样了。不得不说“某某性拆除”是一种趋势。
蒋介石的官邸被“保护性拆除”施工一年多了,一年前官邸上搭起的脚手架好像是在宣称这是在保护和维修,而新闻是在建筑彻底破坏之后才爆出官邸是要拆除,等媒体的摄像机架在官邸前的空地上之时,蒋介石官邸早已经成为瓦砾了。
可以看出公众对于文管处的拆除建设毫不知情。一年前就已经进行的施工,到了完全拆除之后才告知公众此乃“保护性拆除”所有的拆除行为似乎都在一种十分隐秘的情况下进行。而当地居民对于身边的历史文物建筑的存废完全没有知情权。
对此,文物部门和施工单位不能走得太近了。文物部门保护文物,是出于国家利益;某些部门,则可能是站在各自的部门利益上。矛盾的背后实际上是利益之争。
掌握当地文物生杀大权的文物部门,不应草率的将文物抛弃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一旦文物建筑的地皮被开发商相中,文物部门应当起到保护自身的本职工作的作用。保护文物建筑是文物部门应尽的职责,不要让“保护性拆除”在全国范围内被效仿,使得这种逃避责任变相的破坏文物建筑的做法变成了一种趋势。
张培隆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