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合并,我还是这个观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8 05:1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刘玉海;叶一剑
“京津合并!”
11年前的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副主委、天津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穆学明抛出惊人之论。
他在一份提案中建议:将北京、天津合并为一个大区,由副总理级出任行政长官,下设北京、天津两个特区(仍保留省部级别),由大区统一组织、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制定大区及两市区域布局规划,并对指标体系给予量化,由大区行政长官限期由北京、天津分别实施。
在穆学明看来,这样做不仅能加快京津地区GDP高速增加,还可以在短期内解决京津西北部地区防风沙治理、东部地区渤海湾污染治理,落实京津各自产业结构高速与交通体系,城镇布局等众多重大问题。
但他的这一惊人之论先是在征求北京官员意见时遭到对方“把北京的火葬场搬到天津还可以”的揶揄,继而又被国家计委冷处理。在当年8月国家计委对其提案的答复中,仅仅以“行政区划变更须由国务院做出决策,计委无此职能”就将他“打发”了。
更糟糕的反应来自天津。穆学明所在单位领导在对他的提案进行了一番赞扬后说,“以后再不能以天津市规划局名义往外提”。天津市一位副市长甚至向市委领导进言,认为穆的这个提案“胆子太大”,“把天津领导往哪放?”
据穆学明回忆,后来还有人给他传口信说,亏得他是民主党派的,又是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天津副主委。“我反过来再逆向思维,我要不是这个身份呢?”穆学明感慨万千。
“京津合并”,不但今天,就是在当时,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构想。这个当时作为天津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的“专业人士”,为什么会提出这一后来被很多人评价为“很不靠谱”的构想呢?十一年后再回首,他是否还继续坚持当初的观点?
几经辗转,记者找到了已从公职退休多年的穆学明,再经反复沟通,缄默多年的穆学明终于同意接受采访。2011年2月,在穆学明位于天津一处僻静住宅楼里的办公室,他详细披露了抛出京津合并论后的遭遇,并回应各种疑问。他感慨自己就“京津合并”在天津无人可堪对谈的孤独,他欣慰京津后来的发展证实了他当初观点的正确,他也对本报记者强调,其依旧坚持最初的看法不改。
《21世纪》:你当时提出“京津合并”的惊人之论,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穆学明:我做规划一直研究的是大布局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南方去一看,南北差距太大了!北方得有一个第三引擎。这个第三引擎需要一个突破口、需要一个龙头。但这时候有个重要问题,北方的京津都老抱着自己那块不放。我原来是想通过这个提案看能不能在京津发展的大问题上有些振动——即便不被采纳,起码也有一个振动。我参加规划工作到现在50多年,一个最大的体会是,规划不能离开经济,经济不能离开布局。我想让有关部门能明白这些东西。
《21世纪》:我看了你的这个提案,其实你的核心思想是协调发展的概念,简单的用“合并”,是不是有点太追求噱头?
穆学明:为什么要合并呢?你不合并,京津协调发展的事就做不来。像我们原来,北京有的领导说把火葬场放天津,天津说你把我们领导搁哪去了?这个你怎么统一?谁来统一?
《21世纪》:你当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个提案的可行性?
穆学明:我当时觉得会有两个阻力。一个阻力就是行政体制能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政府领导明白,你不早点把建议提出来,将来京津布局都完成了,你怎么办?
拿现在的北京来说,五环里面车都很难走;从天津来讲,虽然是三环,但外面这些住宅又形成了一大圈,还是“摊大饼”。这样走,怎么行?
这些弊病怎么解决?我换个方法解决。不知道你二位去没去过荷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海牙,两个城市都不错,也不是太大,但中间那一带都是高技术产业。就天津和北京来讲,也是很好的两个城市,北京如果没有港口,从组成要素来讲这个首都好像缺了点什么;天津没有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也不行。所以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会是很好的。但现在的规划,北京做北京的,天津做天津的,然后分别报中央批准。这个城市跟另一个城市有什么关系?两个规划搁在一起,有没有问题?我建议,中央在审查规划的时候,把它搁一块儿审。
《21世纪》:除了行政阻力以外,另一个阻力是什么?
穆学明:这不叫行政阻力,是行政能不能接受的问题。你看国家发改委的答复,挺有意思,它还是谈到体制问题。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还得研究。怎么能突破?我想很简单,这两大系统起码得统一,计划和规划。起码你规划先统一,计划再统一,项目摆放前统一。
《21世纪》:除了官方能不能接受的问题,普通天津市民,您觉得他们会不会接受把天津和北京合并?
穆学明:这个提案我提了,他们按不按这个做不要紧,但是现在实现的内容——比如京津联合、城际铁路、港口发展、滨海新区、京津唐高速公路上下带——基本都按我当初设想的方向来布局。我总觉得,新生事物出来很难,有一些地方不能接受,这是正常的,我总觉得有些东西,历史证明他会承认的。虽然很多人反对,但我坚信我是对的。
《21世纪》:现在,您还坚持这个观点吗?
穆学明:现在我还是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