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中国风电发展缘何过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02:5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林伯强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现阶段经济增长需要有足够的能源供应,同时还要满足环境约束。因此,开发新技术新能源,从而优化能源结构,对中国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尤其是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不断增大(2010达到55%),油荒、电荒、气荒等问题接连出现,中国政府提出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的碳强度目标的背景下,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本身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经济动力。
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新能源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的风能资源很丰富,发展潜力很大。如中国陆地风能(高度50米)有23.8 亿千瓦,海洋风能大概有2亿千瓦左右。近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电产业取得快速发展,2010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风电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41800兆瓦,同比增长62%,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风电装机最大的国家。
中国成为风电大国,但还不是风电强国。
近年来,虽然中国风电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市场规模不相适应,自主研发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太慢等。虽然国内企业已基本掌握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许多主要零部件国内也能够自己制造。但是,大功率风机的核心配件的核心技术基本上仍被国外厂商控制。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需要从技术上与风电规模相适应,做到 “大而强”。
另外,电网接入技术也是制约中国风能发展的主要因素,风电间歇式发电特点对电网容纳能力提出挑战。中国仅2010年一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就达到1800多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突破了4400万千瓦,而电网跟不上风电装机的快速发展。风电上网对电网的稳定、备用和长距离输送均有很高的要求,且具有规模负效应,即风能发电量越大,对电网要求越高,成本也越大。
因此,中国风电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链问题,主要体现为自主创新不够和并网不畅,结果是设备制造能力过剩严重。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竞争激烈,2010年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超过80家,合计规划产能达到4000万千瓦。发展风电的重要性无需争议,关键是如何以最小成本来做。最小成本要求风电投资在根据资源与市场情况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还应该有相应的政府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实现风电的“有序”发展。这个“有序”主要是在发展中兼顾各个产业链的节点发展,避免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政府应当主要关注风电的研发和利用环节,设备制造环节留给市场。如果风电终端利用不畅,产能就是过剩,因此中国的风电规划除了强调发展,还应当包含控制机制。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将精力放在如何解决风电的研发、技术创新和终端利用。
风电成本是制约发电进一步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相对传统能源来讲,风电发电成本较高。政府从2009年8月1日起按照风能资源分地区制定了风电的上网标杆电价,对于经营期(至少20年)实行是固定上网标杆电价,即按地级市行政边界分地区定为0.51、0.54、0.58和0.61元/千瓦时。政府多次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2011年底提高到每千瓦时8厘钱,以补偿风电与火电之间的差价。但是,越来越大的并网成本没有得到相应解决。
解决成本问题,中国政府则应从两方面入手:短期继续进行财政补贴和中长期相应地理顺电价,反映成本。究其根源,能源开发利用还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风电发展有其明显优势。中国经济可以维持快速增长,是世界能源增量的主要市场,目前正经历城市化进程具有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的特征。中国的巨大能源增量市场为风电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可以为研发新技术的公司提供广阔的获利空间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的风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政府规划七个省区的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20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因此,风电发展除了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财政补贴,电网长距离,大输出能力和并网能力的建设必须尽快跟上。
理顺电价反映清洁能源成本也是基本的趋势。未来,如何理顺清洁能源电价,制度合理的定价方法和补贴政策,是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为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