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警惕救助成就地产僵尸公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2 19:18 来源: 《东地产》

  撰稿  王建生

  在地产业进入隆冬之际,救助那些大到不能倒的企业,须要警惕后者成为僵尸公司。

  中华企业2月11日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古北(集团)有限公司就古北新区2-1北块地块与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签署了《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协议》,获得补偿款总价4.77168亿元。由于该地块涉及到历史划拨等多重因素,该举措被市场理解为:名为收储,实为救助中华企业的重要举措。

  对于资金链紧崩、并被媒体称为“绿城第二”的中华企业来说,这当然是个好消息。

  中华企业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该公司的资产总额为235.79亿元,负债总额为184.2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8.12%,在100多家A股上市房企中居于前列。同时,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速动比率仅为0.25,短期流动性已极度紧张。

  问题随之而来,救助那些大到不能倒的企业,从维稳角度很容易理解;但从市场角度,救助本身有违市场规律,因其扭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延缓了企业的自我调整,并可能由此形成一些依赖放贷者或政府救助存活,事实上却无望恢复生气的僵尸公司。

  症结并不难理解。对于资金链几近崩溃的地产企业来说,原本危机已经临近,但因为救助缓解了危机,企业甚至成为同业艳羡的对象——企业已经大难临头,却浑然不觉,即使度过了这一轮的危机,企业也无法从失败中寻找深刻教训,从而为下一轮的危机埋下隐患,进而陷入再度被救助的怪圈。

  打个通俗的比喻。在地产业极盛时期2007年、2009年大规模扩张的房地产公司,如同吸毒的病人,原本应该戒除毒瘾,学会与时局和企业相适应的扩张,但医生开出的药方是吗啡,缓解了短期的痛苦,但最终结果可能是导致病入膏肓。

  而市场化的做法是,对于身陷资金危局的地产企业,要么低价卖项目求生,壮士断腕般自救;或改弦易辙,由更有能力的企业主经营公司;甚至可破产保护,从头来过。

  相形之下,代价惨痛的教训显然会更加深刻。上一轮宏观调控中倒下的孙宏斌,如今反过来救助绿城宋卫平的案例就是最鲜活的教科书。

  当然,话说回来,并非所有的救助都会成为僵尸公司,其中少数的企业可能绝境逢生,成为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所称的“困境反转型公司”。不过,遗憾的是,在中外企业界, 迄今为止接受救助的企业大多难回巅峰。

  事实上,时至今日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干预仍然存在争议,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经济学为典型代表,前者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基础,后者则认为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延长市场自身的调整,埋下更严重恶果。

  救与不救?如何救?尽管难有答案,但却是地产业最值得深思的话题。

  不过,地产企业的经营发展则有案例可供借鉴。历经多轮危机、逆市发展的李嘉诚及其企业是极好的例子,楼市低谷时从容拿地,行业复苏时建设,顶峰时上市销售,赚得盆满钵满后手握现金等待下一轮的萧条时期抄底。

  有的公司已经死了,却还活着;有的公司活着,却已经死了。前者缅怀那些令人扼惋的探路者,后者则描述了那些频繁被救助却了无生机的僵尸企业。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逼仓结束及消费不振令金属市场承压

  撰稿  景川

  在实现本轮反弹基本目标位后,金属市场应声而落。市场在处于欧元区阴霾的大环境下,推动本轮上行的几个因素正逐步丧失其功能,这是此次金属回落最主要的原因。

  伴随着本周三交割日的到来,基金逼空行情将暂告一段落,这给市场带来不小的打击;而作为全球最大金属消费国,中国消费不畅也承压着金属市场。在多重压力下,金属逐级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金属市场在本轮反弹中显得尤为积极,其中铜、锌更是以大幅拉升的姿态活跃在市场中。这不乏与去年12月出人意料的进口数据有关,进口量的喜人无疑给基金逼仓创造条件,多逼空的态势令价格一路攀升。不过逼仓行情并不能一直维持下去,伴随着本周三金属交割日的到来,空头大幅砍仓令本轮逼仓行情暂告结束,金属价格从高位快速回落,价格承压较为明显。

  就金属自身基本面来看,去年12月的大量进口是市场并没有预料到的,它给予全球的解读是中国需求比较旺盛。但事与愿违的是,传统的“春季攻势”似乎并没有展开,而“倒春寒”却有提前到来的味道。

  从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首月的金属进口量有所下滑,1月中国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为41.40万吨,环比下滑了18.6%,从而结束了去年5月以来进口量持续上升的势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废铜进口相较于12月份进口量几乎减半,同比减少37.2%,这就说明中国对金属需求是较为疲软的,其对经济的拉动也将有所减缓。

  而就现货市场来说,消费环境仍然没有什么起色。春节过后有色企业的开工率依旧处于低迷态势,并没有恢复到其应有的正常水平,而现货商的点价也寥寥无几,现货持续贴水更显示出当下消费不振的状态。按照惯例来说,消费旺季若消费没有什么起色,则未来消费需求也不会有较大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市场下行的态势将占主导。

  (作者为长城伟业期货公司首席分析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