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企业三招迎预披露新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3 01:4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匡志勇
[ 预披露提前让拟IPO企业的高管有些纠结,一方面担心舆论更细致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对监管层在审核过程中透明化的举措持欢迎态度 ]
自今年2月1日起,中国证监会要求IPO企业预披露时间从发审会提前5天变更为提前1个月。预披露新举措的公布,一度让保荐代表人脊背发凉,让IPO企业老板头大。很快,一些企业摸索出“三招”应对,分别是:提前聘请财经公关公司,应对新闻监督:更谨慎地采用市场数据和市场地位表述,应对竞争对手:改变工作重心,从一心应对发审委委员变成应对公众关注。
提前成为“公众公司”代价
小潘在投行从业9年多,预披露新政公布后,小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这是我从业以来见过的令IPO企业最紧张的政策。企业担心预披露提前,在招股说明书的指引下,媒体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深挖企业内幕。有的企业负责人不是担心企业,而是担心自己的第一桶金被曝光。”最近几年,先后有立立电子、苏州恒久、胜景山河等IPO企业成功过会,甚至已经成功发行后被媒体监督给“拉下马”,更不要说被因媒体监督而栽在发审会前的IPO企业了。
去年12月30日,证监会发行部、创业板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预先披露时间等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发行人将预先披露时间提前到反馈意见落实后、初审会之前。《通知》自2012年2月1日起实施。此外证监会自2月份开始披露在审企业名单,严格意义上,IPO企业从正式受理申请起就进入公众的视野中。
深圳大学教授国世平认为,预披露新政增强IPO透明度是一项很好的制度,靠阳光来杀毒。使申请材料中的问题提前曝光,初审会中就可以对问题及落实情况进行处理。为社会公众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时间,详尽查阅申请IPO公司相关材料,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举报,从源头上杜绝隐患。投资者痛恨的不是IPO本身,而是那些涉嫌包装上市、财务造假、内幕交易、天价发行、欺瞒投资者的上市公司。
平安证券一名资深保荐代表人对记者表示:“预披露提前,首先要应对的是媒体报道。我们现在对企业的建议就是提前聘请财经公关公司。”据介绍,此前IPO企业一般是在上会前10天左右敲定财经公关公司,现在一般是建议提前两三个月就落实。另外,以前财经公关公司服务费是企业成功过会后才支付,不过会就不支付。现在有些财经公关公司只要签约了,就要预收一半的服务费。
滨化股份(601678.SH)2月16日一则公告将IPO企业的秘密公之于众。公告显示,滨化股份将首发上市过程中发生的广告费、路演费、财经公关费、上市酒会费等共计1159.59万元,直接从发行溢价中扣除,未计入当期费用,导致2010年度营业利润多记1159.59万元。上述保代表示,有企业负责人担心,预披露时间加长后,会引起更多舆论关注,企业需要支付更多成本去“灭火”,加大企业负担。
“滥用数据”将缓解
在创业板刚推出之际,IPO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夸大市场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的案例曾多次出现,经常会出现同行业两三家公司预披露的市场数据“相互打架”的情况。北京一家咨询公司还一度被指为罪魁祸首,几乎每家有问题的数据,都是这个公司提供的。投行圈内盛传的说法是,监管部门后来再也不采信由该咨询公司提供的市场数据了。
本报记者此前在采访中曾发现过IPO企业数据造假产业链。如西林科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的市场规模数据、行业预测数据,先由公司自己提供,以北京某高校防爆剂课题组的名义在化工行业网站上刊发,再引用回自己的招股书。投行人士透露,IPO招股书上的数据造假并不罕见,操作流程也大体如此。
资深投行人士小潘介绍称:“企业在招股书上讲自己好话,拔高自身市场地位和市场占有率,其好处是为了夸大企业优势,提高发行价。现在预披露提前后,企业采用的数据会更谨慎,更客观。竞争对手举报是IPO企业一个重要风险,现在投行通常建议客户采用偏谨慎的数据,以免留下把柄和硬伤。如果故意把行业老二、老三说成老大就会有麻烦。”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深圳服装企业“淑女屋”,其招股书中关于“淑女屋品牌居消费者最喜爱国内女装品牌第一位”,以及自身受欢迎程度仅次于阿玛尼,超过迪奥、LV的表述,结果引发媒体和公众普遍质疑。最终淑女屋上会被否,很难说和舆论监督无关。
提前“备战”发审会
深圳一家冲刺中小板的IPO企业高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中介机构告诉我们,提前预披露,对于发行人高管来说,实际上相当于提前备战发审会。”
该高管透露,提前1个月将公司招股书晒在媒体的镁光灯下,各路记者对于其中细节、问题穷追猛打:各路竞争对手拿着某些“小辫子”猛发举报信。据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通常预披露后10~15天后,发审委委员们会提问到的问题,我们都会从媒体、举报者手中遭遇到。也就是说,对于IPO申请企业来说,不用再费尽心机去培训怎么应对发审会了,各种诘问将会提前遭遇到。
记者采访到的三家拟IPO企业高管一方面忧心预披露新政后,公司会遭遇更强烈炮火;另一方面又对监管机构在审核过程中增强透明化的措施持欢迎态度。这些高管普遍希望,证监会以后能更详尽披露每一家被否公司的“被否理由”。这样,有公司被否,其他公司也可以从中借鉴,避免同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