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阳光私募熊市并购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5 01:1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黄婷

  [ 选择并购的方式扩张看重的不仅是合理的价格,而且还要看账户后面的客户资源,只要自己的投资做得好,抓住这些客户也并不难,而且还可以省去一笔营销费 ]

  亏损、清盘,去年的熊市让正蓬勃发展起来的阳光私募行业陷入了突如其来的冬天。“行业的冬天可能还有两年。”广东西域投资董事长周水江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感叹道。

  在市场下跌中,虽然备受打击的一部分私募纷纷萌生退意,提早结束产品,隐退江湖,但也有人看到了严寒冬天过后新芽萌发的力量,一部分私募趁着冬天积极储备实力谋求扩张,行业新一轮的洗牌路径已经初现苗头。

  

  部分“受伤”私募生退意

  陕西创赢投资理财有限公司在2008年12月份就成立了创赢1号这只阳光私募产品,虽然成立的时点不错,正好处于熊市过后新一轮反弹行情的起点,但由于运作上的问题,即便在2009年的小牛行情中,该阳光私募产品仍然出现了亏损,回报率为-1.18%,2010年业绩仍然不见好转,截至2011年1月31日,该产品单位净值为87.6元,成立以来亏损幅度达到12.40%。

  由于运作情况不佳,两年下来,产品屡次遭到客户赎回,2011年年初,产品规模只剩下1000万左右,已经不符合信托公司对产品规模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要求,清盘岌岌可危。

  创赢1号的情况绝非少数。

  Wind数据统计显示,在1624只阳光私募信托产品中,累计单位净值亏损幅度超过10%的产品有663只,占比超过40%,其中,面值低于7毛钱,濒临清盘线的产品有79只。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11年内清盘的私募产品个数达到187只,数据创历史新高。

  “去年做得不好,本身压力就已经很大,再加上对A股的信心也日益冷淡,觉得行业长期已没有太大的机会,因此就萌生了退意。”广州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说,“相较于被清盘,如果有合适的人愿意接手,价格也合适,那也算是对客户的一个交代。”

  

  并购机会凸显

  熊市的打击力让有意在阳光私募行业拓展产品规模的上海宝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军看到了其间的机会,几经接触了解,便萌生了接管创赢1号的想法。

  当时,崔军旗下的私募管理型产品是用有限合伙制的方式运作,与信托形式发行的阳光私募相比,在公开性、透明度以及行业影响力上均有所不足,崔军一直有意在信托产品上进行扩张。

  但在2009年7月27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就颁布了信托公司以信托合同到交易所开户的禁令。依靠信托平台发行产品的阳光私募一时间面临着无法开户的窘境,而信托公司旗下大量存量信托账户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一个账户的价格从15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崔军认为,接管一个濒临清盘的账户,要远比花钱买账户划算得多。

  很快,崔军与创赢投资一拍即合,崔军以50%的股份入股创赢投资,并且全权负责该公司旗下信托产品创赢1号的运作。并购之后,崔军自己一方面加投了一部分资金,另外一方面也向客户进行募集。据了解,创赢1号当前的规模已经将近1亿元,而在崔军的运作下,截至2012年2月10日,创赢1号的净值已经达到92.67元,较接手时的87.6元的面值上涨了5.79%。

  崔军介绍,由于创赢1号之前在面值108元的时候收取过业绩提成,所以根据协议,在产品面值没有回到108元之前,即便自己是在87.6元接手,也无法提取业绩提成。而管理费在支付了银行、信托各方面费用之后也所剩不多。

  “基于对A股行情的看好,产品面值回到108元以上我还是有信心的,到时候盈利效应也就出现了。”崔军说,相较之下,虽然并购信托产品的模式不能立即带来盈利,但是较低的成本也能为后续的市场开拓打造旗杆效应。而一部分原先创赢1号的客户在产品业绩回暖之后,也对更换投资顾问有了信心,纷纷进行了跟投,对崔军来讲,这部分客户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回报”之一。

  但信托账户并购之路并非易事,即便已经有了并购经验的崔军,此后也遭遇了挫折。

  在成功并购创赢投资之后,崔军又把目光投向了广东猎豹投资。不过,崔军提出进入猎豹投资董事会并控股公司50%股份的要求并没有得到猎豹投资的同意,双方仅在去年6月份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由创赢投资担任猎豹一期和猎豹二期的联合投资顾问。

  不过仅仅一周,这起并购就无疾而终。由于无法全面控制信托账户的操作,崔军选择了退出。之后,猎豹一期净值一路跌到6毛钱附近,截至2月17日,猎豹一期的净值为0.65元。

  有了崔军的并购成功案例,不少有意扩张但同样面临高价信托账户的私募也开始萌生并购的想法。

  广州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负责人曾对记者透露,此前,其在信托公司的周旋之下,已经接触了几家有意出让信托账户的私募,这些信托产品净值一般都在8毛钱附近,接手的方式就是资金入股。对一些业绩差的产品,私募管理公司原本只有1000万元的注册资本,因此,注入400万元不但可以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而且可以全权担任旗下产品的投资顾问。

  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同样正在接洽有意出让的公司。“如果价格合适,产品业绩不要太差,那么并购比单纯的买账户要划算得多。”该私募基金经理说,选择并购的方式扩张看重的不仅是合理的价格,而且还要看账户后面的客户资源,只要自己的投资做得好,抓住这些客户也并不难,而且还可以省去一笔营销费。

  

  谋布局私募熊市广积粮

  随着近期“信托公司新开证券账户有望重启”的消息在圈子内传得风生水起,不少有意于并购的私募也逐渐放慢了脚步,纷纷选择了观望。

  “如果信托新开账户重启,那么账户成本也就降下来了,用新账户发行肯定更好。”崔军说。

  不过,周水江却一直对私募公司并购有浓厚的意向,即便信托账户重启的传言甚嚣尘上,周水江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并购项目。对周水江来说,并购看重的不仅仅是账户,而是区域扩张的需要。

  据周水江透露,在多方接触之后,目前西域投资已经入股了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公司,采用的也是资金入股的方式。入股之后,西域投资成为其控股股东,该私募公司也将以“西域”的名字命名。不但这样,原私募公司的投研工作将由广东西域投资全权接管,该公司将成为西域投资上海的一个根据点,负责上海附近的业务开拓。

  “看重的是公司的营销团队。”周水江说,西域投资想在全国开拓市场,但由于对上海不熟悉,因此收购了这家上海的私募公司之后,凭借原来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团队的人脉关系,很容易就能在上海立足。

  “不过,产品的运作还是要抓在自己的手里。”周水江说,投资理念是很难磨合的东西,因此即使并购也不会沿用原来的投资团队,而是让自己的投资团队完全接手,这样才能保持投资风格的一致性。

  崔军在并购了创赢投资之后,也尝到了战略合作的甜头。入股创赢投资之后,崔军负责创赢1号的运作,而原陕西创赢投资董事长成健则依托自己丰富的行业资源,全权负责公司的营销工作,两人合作之后,创赢1号业绩回暖,规模也节节高涨,短短一年间就从1000万元扩大到1亿元。

  “日后,创赢投资在运作上还是会采取这种模式,我负责投资,成健负责营销,这是我们磨合下来最理想的方式。”崔军说。

  周水江也表示,之所以在熊市选择并购扩张,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熊市业务不多,团队之间的磨合成本小,更容易达到一致的风格和目标。这样一旦市场行情来临,团队养兵千日的作用就可以马上得到发挥。”周水江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