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文化繁荣还是文化泡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5 02:22 来源: 中国经营报梁发芾
又到“两会”。据预测,文化产业将成今年“两会”的新亮点。
自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后,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各地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空前增加,比如北京市将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并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其他省份,纷纷拿公共财政向文化产业砸钱,争创文化大省。而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上,有关文化产业一定是热门,公共财政投资文化产业或许和以前的投资铁路、公路、机场之类的新的投资热点。而文化产业的泡沫化其实依然依稀可见。
在中国特殊国情下,文化有其独特性。很久以来,文化不被看做是产品。文化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它是意识形态工具,是执政者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正因为文化如此特殊,所以,它也长期被政府严格管制。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只要有产品,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前景,有人愿意投资,那么,这种产品就可以走向市场。而文化产品不行。对文化产品的管制,既有对投资、经营主体的限制,也有对文化产品内容的审查。仅从内容来说,文学艺术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受到严格的管制,不符合导向的作品,得不到出版发行的许可。广电总局的“限娱令”、“禁穿越令”、“禁俗令”,都在表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面临的窘境。除了对经营主体和产品内容的限制之外,政府对于文化市场也实行演出许可证,播出许可证之类的限制措施,使得市场繁荣所必须的竞争条件,在文化产业方面并不存在。
文化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兴盛,与其他产品和产业的繁荣一样,需要宽松和竞争的环境。对于文化产品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文化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创作者必须在宽松的环境和心态下,才能心无旁骛,自由创作;而只有不同思想文化,不同内容和风格的作品互相交流,碰撞和竞争,才能促使更多独具匠心、独具特色的作品问世。而管制窒息了创作自由和创作灵感,限制了经营自由,还扼杀了竞争,消灭了市场活力。
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制造的承载某种主旋律使命的文化产品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人们渴望的文化产品却因为管制而难产。所以说,没有宽松自由,充满竞争的创作、生产和经营环境,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只能是空洞的梦想。再多样的公共投入,也难解文化产业沉闷单调的局面。
文化的繁荣,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宽松自由的时代,是文化繁荣的时代,而文网森严的时代,一定是文化窒息的时代。唐宋时期没有文化管制,唐诗宋词双峰并峙,游牧民族出身的元朝皇帝,粗鄙无文,不知控制思想文化,于是有光辉灿烂的元杂剧。明朝的朱元璋则从戏曲中看到了不利于皇权的异端邪说,他制定了严厉的戏剧政策,予以管控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其大要是:只许特定人士,也就是户口隶属乐籍的贱民优伶,才可以唱戏,其他任何人唱戏都属犯法;严厉禁止传唱、演出淫秽之音乐戏曲,如《西厢记》;严厉禁止在戏曲中扮演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朱元璋还通过让隶属乐籍的乐人穿戴特殊的服饰,比如让优伶戴绿帽子,禁止优伶与良人婚配等措施,让社会形成贱视戏曲演员的风气,来遏制人们对于戏曲的兴趣,进而窒息戏剧的创作、传播和演出。取明朝天下而代之的清朝统治者,除了实行残酷的文字狱,对于明朝朱元璋父子的禁戏政策,也照单全收。在朝廷的禁令面前,清朝一度出现“寺院无妇女之迹,河下无管弦之声,迎神赛会绝编”的现象,作为那时最重要的文化产业的戏剧,受到灭顶之灾。在高度管制的文化政策面前,明清的文化难有作为;只是在朱元璋父子、康熙皇帝的继承者们放松文禁戏禁之后,明清的文化包括小说戏剧,才出现了一些名作。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已然是庞大的产业。中国致力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属可喜,但是,如果在文化政策上不能放松管制,鼓励竞争,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只是一相情愿,而大量的投资,造成的只是泡沫,徒然浪费钱财。
作者为财税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