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业改革:回到实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1:1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朱紫云

  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刚刚卸任中国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被增补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这一年的两会,对于亲身参与了过去近十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几乎全部制度设计、政策落实的他而言,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作为中国金融业的核心,中国银行业这个即将过去的五年远没有上一个五年那样,经历过大刀阔斧、涅磐重生一般的改革。在这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已上市并完成现代股份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的年代,改革二字,多少来得不再那么清晰。

  然而,润物细无声。 刘明康的心中清楚,即便没有如四大国有银行改制这样的“大戏”,即将过去的这五年,改革仍然无法回避。当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袭来之时,回归实体经济立刻成为了银行下一步改革的“现实选择”。

  这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但其难度和挑战却丝毫不亚于那场国家主导的银行业改革。“必须back to basics。”深谙银行业的刘明康给出了这场改革的关键所在,但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是最复杂的问题,“回归基本”的银行业再改革,才刚刚上路。

  回归实体经济

  2月27日银监会发文强调,金融创新要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导向,按照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律,将金融资源投放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综合效益最优、商业可持续的领域当中。3月1日,央行发文强调要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经济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

  自2012年1月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首次提及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再被监管层强调。

  在当前欧美经济复苏前景暗淡、金融危机转为债务危机、部分国家政治危机演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仍面临不确定性,全球金融业经历过度虚拟化以及脱离实体经济的沉重打击后,回归实体经济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往往被视为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区别于1997年、2003年和2007年的前三次金融工作会议,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找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咬合点”显得尤为迫切。

  1997年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中国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出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体制、成立人民银行大区行、成立金融工委、升格证监会、成立保监会并进一步整顿金融机构和金融秩序等措施,并着力提高大型国有银行抗风险能力,如剥离13939亿元不良资产等。

  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银监会成立,形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同时,国有银行股改上市提速,此外农信社改革开始正式实施,2005年人民币汇率进行第二次改革等。

  相比较2002年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后金融业开展的脱胎换骨式的改革,2007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前,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四大行已经先后上市,是次会议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定调落在金融业法人治理的机制上,同时农行在2010年上市,国有大型银行股改上市正式收官。

  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总体架构已基本完成搭建,金融业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1年11月末,全国金融业总资产达到119万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149%;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3%,比2006年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0.9%,比2006年末下降6.2个百分点。

  但近几年来,国内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仍面临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信贷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等现象。

  2月28日,刘明康在凤凰网“2012金融盛典”论坛上指出,金融危机发生前,全世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前充分利用表内外的高杠杆率进行赢利,这种做法甚为普遍,结果埋下了很大的危机种子;更有甚者,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大量地从事非客户虚拟业务,击鼓传花式的靠衍生产品的交易和组合以及结构性的变化去进行交易寻求暴利。

  在国外金融危机教训和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苗头的形势下,中国金融改革要像以往寻找重大突破口并非易事。“2012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处于僵持阶段的背景下召开的,定调了五项原则,用十个字概括即是正本、定向、协调、防险、开放。其中重点是正本,即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的本质属性要求。”参加过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年初的内部会议中如是表示。

  现实难点

  从监管层到金融业机构,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将成为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

  根据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金融业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尤其是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今年监管层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关键问题在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现在小微企业仍然感觉融资难,因为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征信系统数据库不健全,银行控制风险就很困难。”

  刘明康认为,在危机发生以前,金融行业非常不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清算、IT、数据信息、联网共享、普遍缺失大型机构破产和重组机制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这也就容易形成“银行找不到可贷款的小企业,小企业找不到能贷款的银行”之信息不对称的“死循环”。

  自2011年10月银监会推出小微型企业融资“银十条”相关措施,其中允许银行业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所募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目前已发或待发小微金融债规模已超过2800亿元。

  “但现在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仍比较严重,尤其是业务结构方面同质化倾向严重。以往是银行扎堆向大型企业客户进行信贷投放,现在监管层一号召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银行都开始争中小企业市场。”北京市金融局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全球性和顽固性难题,其难就难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构建有别于大企业的、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体制。”3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小企业“伙伴工程”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2012金融盛典”上指出,理论上一定要创新一种金融业务跟中小企业没有资产这样的状况相结合的金融产品,而在创新过程中,只有小银行容易收集到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大银行反而不那么容易,过去总让大银行往下做,去努力为中小企业服务,固然这应该鼓励,但是(大银行)还是深不到最基层。

  实际上,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允许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形成良性竞争,才能提供足够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应构建民营资本准入机制,通过引入民营资本,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同时有差别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营造公平、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说。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能够准确对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定价。因此,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今年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中着墨不多,但监管层仍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打破利率保护,促进商业银行更广泛的产品创新,推出特色化产品和服务,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上述北京市金融局人士认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