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两会特别报道:中国改革报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12:10 来源: 中国经营网

  我们选取了民营资本准入、公共资源产品改革等领域,以“改革”为工具,考量过去五年的成败得失,廓清未来五年的改革之路。

  编者按/适逢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今年的两会将是一届“交卷”的两会。

  五年之间,中国经济经历了国际金融海啸的考验,依然保持着快速的增长;五年之间,中国已经开始了由重要的“地缘政治大国”向“国际政治大国”的方向转身;五年之间,无论中国如何认识自己,每当危机到来之时,经济飞速向前发展的中国,总会被认定是危机的“拯救者”。

  这些成绩与华丽的蜕变我们无从否认,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也面临着属于自己的困惑——当经济增速放缓之后,中国能否仍旧维持一贯的生机与活力,改革,恐怕是无法绕过的命题。

  站在五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在又一年的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经营报》选择了以改革的视角面对这样一届“交卷”的两会。在这个决定未来经济政策与走向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以改革的视角,继往开来。

  在本期两会专题报道中,我们选取了民营资本准入、公共资源产品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关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以“改革”为工具,考量过去五年的成败得失,廓清未来五年的改革之路。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两会特别报道:中国改革报告

   中国改革报告●体制

  民营资本:苦寻入口与出路

  2月21日,发改委召开由45个部门参加的会议,制定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施细则的工作,明确要求45个部门在今年上半年的最后几个月抓紧制定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这又给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带来了希望。

  “每次政策出台都让人浮想联翩,各路民营资本也蠢蠢欲动,但奇怪的是,民营资本都不是最后受益者。”为中铁集团供应石材的陕西煤矿主蔡民(化名)对新政策不兴奋。【详细】

   银行业改革:回到实业

  刘明康的心中清楚,即便没有如四大国有银行改制这样的“大戏”,即将过去的这五年,改革仍然无法回避。当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袭来之时,回归实体经济立刻成为了银行下一步改革的“现实选择”。

  我们选取了民营资本准入、公共资源产品改革等领域,以“改革”为工具,考量过去五年的成败得失,廓清未来五年的改革之路。

  这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但其难度和挑战却丝毫不亚于那场国家主导的银行业改革。“必须back to basics。”深谙银行业的刘明康给出了这场改革的关键所在,但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是最复杂的问题,“回归基本”的银行业再改革,才刚刚上路。【详细】

   资源价改“退二进一”

  以能源为代表资源性产品对企业界和国民经济的意义自不必说,但是中央政府从2009年开始推进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体制改革似乎进行得并不顺畅,离当年提出的“深化电价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目标还相差甚远。

  而主导此项改革的国家发改委也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国家发改委官员2月28日表示,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将于今年择机启动。这是今年发改委针对这一改革的首次表态。【详细】

  国企改革 数字是个什么东西

  在本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国有资产法》出台,不知是巧合抑或有意为之,五年之间“国企改革”争议不断。

  仅用数据的增长似乎难以概括这五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国有企业的职能、功能,甚至国资委的地位与属性,还有他们的未来,也都难以用数字概括。

  经济学家、中国战略发展学研究会企业发展专家委员金思宇教授认为,“对国企改革要放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坐标下进行探讨。”改革的下一站,在上一轮国企改革结束十年之后仍然是一个绕不过的命题。【详细】

   证监会告别审批“刚上路”

  爆炒并没有因为资本市场对新股发行体制弊端的厌恶而结束。全国两会召开的前三天,2月29日,首日上市的吴通通讯(300292.SZ)开盘涨幅就高达90%,全天换手率达到89.43%,几乎再现新股上市爆炒时代的热闹。

  尚福林在证监会主席位置上近10年,而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可谓是他第二届任内的经典之作,市场化方向一度令市场感到鼓舞,但此后出现的创业板定价虚高,业绩突变,乃至造假不断,也越来越令人困惑,中国资本市场应如何改?

  履新不过四个月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似乎也有一些新的思考,他在新股发行、衍生品市场上的动作令人耳目一新,而对长期资金入市的疾呼也令人感到股市雄起的希望。【

  我们选取了民营资本准入、公共资源产品改革等领域,以“改革”为工具,考量过去五年的成败得失,廓清未来五年的改革之路。

   区域经济●上海

  俞正声雄心:探路上海转型

  如果把上海的转型比喻为一次突围,上海已经找到了方向,但仍需要经受考验。

  “201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严军表示。

  这是上海GDP增速自2008年从两位数高增长滑落后,连续第4年个位数增长。不仅如此,上海的增速已经两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垫底位置。【详细】

   区域经济●四川

  四川:挑战来自川渝竞合

  2012年对于四川而言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在“十二五”第一年,四川GDP总量跃升至21500亿元,成功跻身“两万亿俱乐部”;同时,肩负着“再造一个产业成都”重任的天府新区也开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春节之前四川两会上的消息显示,四川省的另外一个国家战略——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将成为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四川省来说,成渝经济区建设的一个挑战在于,四川和重庆的竞合问题。【详细】

  区域经济●西安

  西安国际内陆港助推陕西经济“弯道超车”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和陕西省政要开始将目光聚焦于西安国际港务区:这块规划控制区域面积为120平方公里的开发热土,仅在2011年,就与天津港、上海港、青岛港、连云港港等一批国内主要港口和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沿边口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或者开展实质性业务合作,有力服务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被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誉为陕西省开放型经济的“精品”工程,推动西安市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区。

  “相对于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是制约陕西发展的难题之一,那么,陕西省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才能实现‘弯道超车’?”2012年陕西省两会期间,“弯道超车”成为热词之一,几乎同时,以“建设西安国际内陆港为抓手,打造内陆地区经济‘出海口’,构筑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理念也成为全陕西省的共识。【

  我们选取了民营资本准入、公共资源产品改革等领域,以“改革”为工具,考量过去五年的成败得失,廓清未来五年的改革之路。

   区域经济●新疆

  “拐点书记”张春贤:三箭齐发稳疆兴疆

  在经历了长期经济增速低位横盘后,新疆在2011年已经凸显出拐点迹象。这样的数据对比与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十一五”期间,新疆的GDP增速平均只有10.6%,是为数不多几个比全国平均水平11.2%要低的省份之一。综合各项指标新疆经济发展开始起跳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预期,新疆进入一个跨越发展阶段的趋势已经初步确立。不出意外的话,新疆会在2013年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实现4年翻番。

  这是入疆任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两年后,张春贤交出的答卷。从目前交出的成绩单来看,他继续印证着“拐点书记”这一标签。此前,其在交通部任部长时,让中国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湖南任省委书记时,也让湖南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车”。

  然而,张春贤入疆的最大成绩和最大挑战还不是其在经济上的成绩,而是在如何“治疆稳疆兴疆”上。【详细】

  区域经济●广东

  汪洋改革试验:GDP不再代表幸福

  “长期忽视经济发展中发生的矛盾积累的结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给“乌坎村事件”做批示时,曾如是总结。这就是汪洋主政下的广东实况,虽然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但“最穷的地方在广东”;过去“拼汗水、拼资源”的发展模式又到了瓶颈。更要命的是,过去20年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积累的恩怨,开始转变为社会矛盾,2011年广东发生了数起冲突事件。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汪洋背负的是“先行”所以必须“先试”的压力:从经济转型开始,到推行政体制改革;从“双转移”推动发达地区“腾笼换鸟”、落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到“筑巢引凤”,强调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作为广东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在汪洋眼中,“小政府大社会”是未来经济转型的基本前提。简政放权、自上而下地破解行政壁垒;解放思想、大部制、放权强镇,加强法制,以法制治贪打黑。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试验,目的就是要建设“中国第一幸福大省”。【详细】

  区域经济●黑龙江

  黑龙江:变“冬闲”为“冬忙”

  我们选取了民营资本准入、公共资源产品改革等领域,以“改革”为工具,考量过去五年的成败得失,廓清未来五年的改革之路。

  黑龙江已到了必须“思变”的时候。

  2011年,全国已经有23个省份的GDP进入“万亿俱乐部”。在东北三省,就总量而言,2011年“老大”辽宁的GDP已达到2.2万亿元,居中的黑龙江为1.2万亿元,吉林则刚刚突破1万亿元,就人均收入而言,辽宁已经突破2万元,吉林达到19300元,黑龙江只有15696元。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东北三省,还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黑龙江都处于一种令人尴尬的位置。

  三江平原是全国最有名的粮仓,但农业经济并未让黑龙江获得超速发展的动力;相反,农业经济的思维禁锢成为阻碍黑龙江发展的主要力量。2012年地方两会上的消息显示,今年黑龙江将着力推动十大重点产业、八大经济区建设。《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抛弃保守、落后的发展思路,为黑龙江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务实的力量,已经成为黑龙江政界和民间的共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