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解读:公车采购“大变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10:44 来源: 中国经营网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征求意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这种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坚决立场。
编者按/ 2012年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就《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其中有25家车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相比2011年11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只是把合资品牌高端车型挡在“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公务车采购大门之外,此次,合资品牌已经被整个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包括“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 和 “领导干部用车”等) 采购中排除出局。毫无疑问,这种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在鼓励自主、推动汽车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坚定立场。
不过,对于新政策的出台,业界也是众说纷纭,主要集中在新公务车采购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自主品牌,政策公布却执行不力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合资车企是否会就此失去公车采购“大蛋糕”等等,本期专题将从政策走向、合资阵营、自主阵营等三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希望为读者提供对行业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
政策篇
全倾全力 公车采购的自主命题
卫小雨
一个“全力支持自主品牌”的公务车采购政策或将落地。
2012年2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查阅《目录》所列车型可见,在列的412款车辆均为自主品牌,无一外资品牌车型入围。
实际上,这也是继2011年11月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后,工信部再度对公务车采购作出限定。而值得注意的是,《细则》只是针对“一般公务车”和“执法执勤用车”提出了要求,并不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而此次《目录》统称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并没有区分一般公务用车和领导干部用车。有分析认为,这预示着将来公务车采购将全面倾向于自主品牌车型。
圈定自主
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征求意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这种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坚决立场。
据了解,此次《目录》的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2年3月9日。按规定,《目录》为年度目录,原则上每年制订、发布一次。此次《目录》共公布了四类汽车,分别为汽柴油轿车、多功能乘用车、越野车和新能源轿车。
其中,除北汽之外的五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的自主品牌和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主流自主品牌均在列。而在最受关注的汽柴油轿车分类中,所有入选车型全部为排量低于(等于)1.8L的车型,绝大部分为1.5L或1.6L的小排量车型,仅有上汽、广汽、华晨等企业旗下有少量的1.8L车型被入选。
此次《目录》之所以全部为自主品牌汽车,是基于去年11月出台的《细则》而制定。当时,《细则》中明确规定了“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的采购标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是指用于办理公务、机要通信、处置突发事件等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执法执勤用车”是指用于办案、监察、稽查、税务征管等执法执勤公务的专用机动车辆。上述车辆均需达到《细则》所限定的“排量在1.8L以下,售价不得超过18万元”的“双18”限制条款。因此部分外资品牌被挡在政策外。更为重要的是,《细则》中的两项规定:“进入一般公务车采购名单的车型所属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必须占到其营业额的3%以上;同时所属企业必须具备工业产权、产品改进和认可权、产品技术转让权及国内外市场销售权”,更是将合资企业全部挤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采购市场。
但事实上,在公务用车的定义范围内,除了“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外,还有省部级领导乘坐的“领导干部用车”一项。而在此次《目录》并未加以区分,而是统称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
对此,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录》是完全依照《细则》来制定的。但有专家分析,这其实预示着将来领导干部用车也极有可能选用自主品牌汽车。
不过,从目前车型采购的汽车排量上看,目前排量过低似乎不符合“领导干部用车标准”。
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征求意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这种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坚决立场。
根据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央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规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部长级干部使用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
尽管在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也提出,“党政机关应配备使用国产汽车,对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实行政府优先采购。”但直到此次目录的出台,也并未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标准作出补充说明。
一位汽车界资深人士指出:“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应该乘坐自主品牌汽车,只是目前自主品牌还没有足够高端的车型适合领导干部乘坐,因此《目录》不仅是依据《细则》对一般公务车采购规定了自主品牌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为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发展预留空间,如果将来自主品牌有了高档舒适的车型,那么就非常有可能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用车也必须全部采用自主品牌。”
政策倾斜
显然,《目录》的出台给国内的自主品牌车企创造了机会。
“随着中国车市的增速放缓,外资品牌开始越来越多地抢占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这时自主品牌确实非常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据中汽协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11.22万辆,同比下降2.56%,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37个百分点。而与此相反,德系、日系、美系以及韩系等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11年,由于国家对自主品牌有利的小排量购置税优惠政策、汽车下乡等政策先后退市,而同年10月份节能汽车补贴门槛又提高,给主攻1.6L以下乘用车市场的自主品牌造成了多重打击,部分企业的增长开始出现恶化。2011年在销量排名前十的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企业中,有四家企业出现同比下降,其中包括排名在一、二位的奇瑞与比亚迪,而除了长城、东风两家企业保持增长外,其余企业都表现平平。
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征求意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这种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坚决立场。
崔东树表示:“如果政府部门带头采购自主品牌作为公务车,不仅可以在销量上对自主品牌有所促进,更可以在品牌形象上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早在2011年11月,工信部装备司就组织了加快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座谈会,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北汽、奇瑞、江淮、华晨、吉利、长城、比亚迪、重汽十余家企业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
2011年11月底,工信部即发布了《细则》,由于目前大部分合资企业在本土研发费用上远远达不到营业额的3%以上,更不具备产品工业产权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和改进、转入权力,因此也意味着他们基本与“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采购市场无缘。实际上,《细则》已经为《目录》的出台作出了一个铺垫。
加大监管
不过,常年研究公务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表示:“有合资背景的自主品牌仍将在采购中最具优势。”
“此次《目录》中的自主品牌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像奔腾这样在合资背景下生产的车型,再有就是像广汽本田合资公司生产的合资自主品牌理念等车型;二是像吉利这样的企业,其收购沃尔沃之后,在车型上肯定会吸收沃尔沃的先进技术,因此在采购中也具有优势;三是一些完全没有合资背景,完全独立运营的车企,其旗下的车型以后可能采购率就会偏低。”叶青认为。
不过,不少市场分析人士也对公车采购政策的最终执行情况表示担忧。
“2009年,国家在关于《2009-201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声明,各单位配备自主品牌汽车的采购比例应达到50%,但最后这一比例远远没有达到,仅为3%。一位资深汽车市场专家表示,以奇瑞为例,2009年,奇瑞的政府采购量为3400辆,仅占2009年政府采购总量的0.05%(而同期合资品牌采购量为60万辆)。“因此,这次《目录》出台后,能否在后期执行上充分贯彻,现在仍然不好说。”
崔东树也表示:“政策出台后,短期内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后期就很有可能越发松散。因此《目录》出台后仍不排除各地有暗箱操作的潜规则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账目公开,实行多方监管。”
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征求意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这种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坚决立场。
叶青也认为:“缺乏问责制度是政策难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其实公务车监管是比较容易的,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各地政府财政厅等单位都有检查机构。根据之前的预算和最后地方报上来的票据,哪些地方存在采购超标公务车的情况,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外资篇
飞来横祸 外资品牌“曲线救国”
邱一丹
“我这辆奥迪A6已经买了5年了,当年买这辆车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政府官员都坐这款车,你开奥迪去跟他们谈业务,第一印象就会带来对方的认同感。”北京某政府采购定点单位总经理陈南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不过,陈南今后要想再获得政府官员的“认同感”,可能需要买一辆红旗或者其他自主品牌车型了。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就《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下称《目录》)征求意见,入围的25家车企、412款车型均为自主品牌。
对于一直霸占着公务车市场的外资品牌来说,《目录》的出台不啻于飞来横祸。未来,他们会甘愿接受被出局的命运吗?
失意奥迪
外资品牌向来是政府采购大户,即便此前相关政策曾要求自主品牌采购比例不得低于50%,但在具体采购过程中,很多政府部门对此仍熟视无睹。但这一次,外资品牌似乎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了。
说起公务车采购,就不得不提奥迪。据了解,在2010年之前,奥迪在中国每年的总销量中,有20%左右的份额都来自于公务车采购市场,2011年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了10%~15%。
对于《目录》的出台,奥迪公关部人士一改对待媒体“百无禁忌”的开放作风,变得讳莫如深。“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应对《目录》,具体方案过几天才能出来。”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公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奥迪在华销量为309888辆,按照其10%~15%的公务车销售比例,奥迪在公务车市场的销量大概为3万~4.5万辆。
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征求意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这种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坚决立场。
《目录》的出台,对奥迪来讲,的确是个坏消息。早在2011年11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中,规定了“一般公务车”和“执勤执法用车”采购排量不得超过1.8L、售价不得超过18万元的“双18”标准。彼时,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晓军曾表示,尽管奥迪并没有合适的车型适合“双18”标准,但奥迪会尝试定制的方式进入一般公务车采购市场。
但如今,《目录》的出台几乎堵死了奥迪进入公务车市场的政策缝隙。
连锁反应
据记者了解,阻止外资品牌车型进入“一般公务车”采购市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策要求进入一般公务车采购名单的车型所属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必须占到其营业额的3%以上;二是要求所属企业必须具备工业产权。在这两个条款方面,合资企业几乎没有一条能够满足。
不过相对而言,奥迪却有机会满足第二个条件。由于一汽集团的股份占一汽-大众奥迪的60%,奥迪的工业产权属于一汽。只要奥迪增加在华的研发费用至营业额的3%,其重返公务车市场并非天方夜谭。
相比奥迪,其他合资企业对于《细则》的限制条款尚不能满足,对于《目录》则更是束手无策。此前,凯美瑞、雅阁、迈腾和帕萨特也是公务车采购市场的宠儿。
“《目录》是每年修改一次,明年我们还是有希望的。”上海大众公关部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形汽车分会会长苏晖也表示:“其实,《目录》并不具备法律效应,且公务车采购缺乏有效的监管,合资企业还是有灰色地带可以走。这也要看这次政府对《目录》的执行力度怎么样。”
尽管短期内,合资企业进入公务车采购市场机会渺茫,但从长远来看,合资企业要想重返公务车采购市场仍有希望。目前,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广州本田、东风日产等企业均推出了合资自主品牌,合资自主品牌有望满足“每年的研发投入必须占到其营业额的3%以上、所属企业必须具备工业产权”的两大必备条件。
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征求意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这种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坚决立场。
“目前,合资自主品牌流于形式,研发费用并不高,大多数合资自主品牌只推出了一款车型,短期内,合资自主进入公务车市场的希望非常渺茫。”麦威咨询公司总经理程文兵表示,但是从长期看,如果合资自主品牌提升研发费用,推出有竞争力的车型,合资企业依托合资自主品牌还是有机会重返公务车采购目录的。
自主篇
突迎利好 自主品牌何以“变现”
何勇
2012年4月24日出台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无疑会让大多数自主车企欢心。
毕竟,此前自主品牌公务车占公务车总体采购份额微乎其微(不到3%),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对提升消费者购买自主品牌汽车的信心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然而,市场的担忧在于,入围目录并不意味着就有了订单,公车采购证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自主品牌还是未知数。
政策利好
“政府支持自主品牌对做强中国汽车工业意义重大,政府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也是帮助自主品牌摆脱困境的方式之一。”奇瑞汽车新闻发言人金弋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早在2005年奇瑞就开始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但尴尬的是实际订单并没有大增。目前,奇瑞每年的政府采购量仅为4000辆左右,仅占总销量的6%,此后每年仅是维持在这一水平线上。
在此次《目录》中,奇瑞总共有23款车型入选,其中就包括去年8月上市的定位于高端车型的瑞麟G6,而瑞麟G6的竞争对手正是瞄准了在公务车市场占了大部分份额的帕萨特、凯美瑞、雅阁等车型。
“奇瑞在自主品牌中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尽管进入《目录》不会在整体销量增长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公务车采购扶持自主品牌的更大的意义在于,不仅让自主品牌有望分享公务车市场的大蛋糕,更在于他们可以利用政府的带动作用,在普通消费者中产生很强的购买示范作用。”金弋波表示,如今,《目录》大力扶持自主品牌,也让不少奇瑞的经销商充满期待。
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征求意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这种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坚决立场。
实际上,与奇瑞抱有类似想法的还有比亚迪、长城、江淮等自主品牌车企。
“过去,在政府采购用车上,长城都是以SUV、皮卡车型为主,现在轿车产品的入围对未来长城品牌轿车的销售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长城汽车副总兼新闻发言人商玉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长城此次上榜的车型总共有15款,其中涉及SUV 7款,轿车8款,轿车中藤翼和炫丽两款轿车为主力品牌。据长城内部人士预计,受益于公车采购,今年有望带动长城实现3万辆的销售,增加利润逾5亿元。
比亚迪总经理助理李云飞也向本报记者透露,去年底政府要求进行《目录》申报时,比亚迪也积极上报了多款车型,而从最终入围《目录》的车型来看,也证明上报车型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这对于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确实有着极大帮助。
江淮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淮汽车在MPV领域具有优势,江淮瑞风品牌定位为公商务用车,有着与别克GL8相当的市场地位。江淮瑞风更是针对政府采购推出了“政采版”车型。公务用车改革将极大地刺激瑞风销售。
效果存疑
“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占汽车市场总销量的份额已经从2010年的40%萎缩到2011年的30%左右。公务车用‘国货’,可以说是对自主品牌是一种‘迟到’的扶持。”汽车业分析师贾新光分析,“经过10年高速发展,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更是第一产能大国,如果公务车都不用自己的品牌,那将是汽车大国的遗憾。”
此次,公务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对于自主品牌车企而言无疑是销量和品牌双提升的大好机会。不过,市场也不无担忧声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是此次公务用车目录起草专家组成员之一,他表示,专家组对《目录》选用车型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就是强调生产企业近两年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同时还要保证后续产品开发和持续供货能力,要求有完全的工业产权、稳定生产以后的车型。
“而就是这条研发投入标准,国内很多自主品牌恐怕也达不到这个要求,如果仅仅去争抢眼前的既得利益,而不去重视长远的研发投入和品牌提升,对自主品牌的长远发展也没有益处。此外,入围仅仅是开始,最终能做到多大市场很难说,毕竟进了目录并不表示就有了订单,25家企业、412款型车辆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有自主品牌负责人不无担心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