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代表委员热议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9 14: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政府工作报告》P19: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佘惠敏) 尽管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仍然为今年的粮食生产而忧心忡忡。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提升我国抗旱减灾科技支撑能力的提案,强调防旱减灾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必须重视的战略问题。

  “我国是全球干旱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宇如聪说,“大旱之年,我国粮食减产的一半以上来自旱灾。”与他的话相对应的,是至今尚未解除的云南旱灾,这已是云南连续第三年出现严重旱灾了。

  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近几年,更显现出“灾害链”长和社会关联度强等特征,使气象防灾减灾成为牵动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公共事务。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成为大家越来越关心的话题。

  风险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应该加强风险管理,使气象灾害防御的端口前移,变被动防灾为主动应对。”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认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以台风灾害防御为例,基层政府可以组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群众转移,有效减少了因灾人员伤亡。”秦大河说,“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基本的气象风险管理能力,发生了一些本该可以避免的气象灾害损失。”

  由暴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往往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防洪排涝设防标准没有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由山洪地质灾害引发的人员伤亡,往往是由于灾害易发区居民设施建设选址没有考虑山洪地质灾害的影响;农村农民遭受气象灾害损失,也往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为此,秦大河建议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立法。以法律规范形式明确我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的体制机制。

  风险管理需要部门间协同合作,否则现有的气象测报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利用。2006年开播的中国气象频道,由于“数字电视频道卫星传输必须加密”的规定,只有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电视用户能收看,而主要靠地面无线信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约2亿农村家庭用户难以覆盖。这是让秦大河痛心疾首的资源浪费。

  “这些收不到中国气象频道的农村用户才是最需要它的用户。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力量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以上集中在农村。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然是目前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秦大河说,“我们建议,请国家广电总局将中国气象频道纳入公共服务免费电视频道,使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和针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气象服务产品及时送达广大农村用户中。”

  精确预报,既定性又定量

  

  风险管理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气象灾害的风险识别、监测预报、影响评估以及灾害的适应和风险转移都是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监测预报可以算作是这套体系的技术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气象专家许健民认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原来预报明天有雨有雪就可以了,现在需要做到预报明天有多少雨多少雪。”许健民说,“要把数字说准了,这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其他问题也一样,比如民生问题的解决,也要有准确的数据做基础。”

  要说准这个数字可不容易,需要破解两个难题。

  “首先要有准确的观测。要把大气状态、地面状态说准了,这需要降低现在卫星等观测仪器的误差。其次要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才能根据准确的观测数据算出未来的天气变化,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现在,对这两个难点的攻坚战正在同步进行。风云三号卫星的微波辐射仪的观测数据就已经被美、欧承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技术难度大大超过以往的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研制也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在2015年首发,这将是我国气象卫星技术的一个很大提升。”许健民说,“此外,对数学模型的算法也在完善之中,我们做的各种数学模型定量产品有数十个,现在正在做真实性检验,也就是说每种产品都要拿实际观测来检查是否正确。”

  资源利用,从适应到减缓

  

  应对气候变化有适应和减缓两种路径,预警和防范是适应,而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是减缓。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认为,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他说:“气候资源主要是指大气中的风资源、光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等气象能源以及潮汐能、生物能等其他衍生资源。近年来,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气候能源利用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

  他建议尽快规范我国的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强化部门协同,统筹气候资源开发与气候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新能源;加大对全社会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宣传力度。

  在各类极端天气屡见不鲜的今天,风云如何测?天灾怎么防?“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仍需不断提升四大能力,即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对气象工作越来越高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

  更多精彩请参看:

  2012年中国经济网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张元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