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最佳指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1 21: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最佳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做客“中经在线访谈”摄影/裴小阁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今日晚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做客“中经在线访谈”,就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和对我国经济的意义与主持人做了具体交流。盛松成首先阐述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含义与出台背景,随后对于社会所关注和质疑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点击进入访谈页面]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产生有其重要的背景

  

  盛松成首先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含义进行了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它全面反映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对于社会融资规模这一金融指标的产生,盛松成表示,过去我国一直关注人民币贷款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两个指标,但随着近几年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金融结构的多元化和金融工具、融资产品的迅速创新,以往的人民币贷款已经不能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了,也不能全面的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所以,需要一个更全面、更合适的金融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和分析对象,这就是社会融资规模。

  随后,盛松成谈到社会融资规模的四个主要特点,第一,由于近年来,人民币贷款占比不断下降,使得央行必须用社会融资规模这样一个指标。第二,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这也是社会融资规模的特点和央行为什么要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一个很大的原因。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导致原有的金融指标已经不再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第四,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迅速扩大,也是造成央行必须要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来全面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利率市场化是运用好社会融资规模的前提

  

  盛松成也介绍到,虽然新指标有很多优点,但目前社会上对其还有些质疑。盛松成把这些质疑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有人提出推出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是不是要取代货币供应量(M2)来作为货币政策唯一的重监目标。二、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推出是不是有理论支撑,因为这是个新的指标,有人觉得可能缺乏理论支撑。三、是否能够有效的调控社会融资规模。在两次政府总理工作报告当中都提出了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怎么保持?能不能有效的调控,这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四、作为一个指标,必须能够准确及时的统计反映,社会上对于这方面也提出了质疑。

  对于这几方面的质疑,盛松成认为,对于第一个质疑,盛松成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推出不是为了取代M2,要说取代它是取代人民币贷款,因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等于是一个货币的两个面,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关系,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对于第二个质疑,盛松成表示,在提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以后,有人觉得它缺乏理论基础、理论支撑,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因为社会融资规模实际上有着非常深厚的经济基础,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一个是货币供给理论当中整体流动性理论和金融中介机构理论。

  金融中介机构不仅仅包括商业银行,也包括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以,货币当局不仅应该控制传统的货币供应量,而且应该同时控制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也应该控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

  第二个理论基础是货币供给理论当中的信用观点理论。比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认为,除了从商业银行的负债方,也就是货币供给这方面去传导以外,还应该从商业银行和金融体系的资产方,也就是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方面去传导,这些理论有着非常深厚和成熟的理论基础。

  另外,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间目标,实际上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控社会融资规模,二是社会融资规模能否显著影响实体经济。这也是所谓货币政策当中的相关性和可控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央行对2002年到2010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年度和月度、季度数据进行深入的检测。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的各主要指标都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工具来有效的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所以它是完全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的。

  但盛松成也指出,在真正解决社会融资规模的调控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只有真正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才能有效地调控社会融资规模,在这一点上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社会融资规模必须体现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原则

  

  在谈到对于市场关注的编制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则有哪些时,盛松成表示,社会融资规模本身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所以编制它也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这其中主要有四个原则:一是居民原则。这里说的居民不是狭义上的老百姓,而是相对于国外讲的居民部门。是指在本国的家庭、金融公司和非金融公司。

  第二是金融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所以必须是金融部门。正因为这样,国债就不包括在内,因为国债的发行部门是政府不是金融,而且国债有相当部分的发行是为了政府的日常开支和弥补财政赤字,不是直接进入实体经济生产领域的。所以国债的发行属于财政政策范畴,而不是属于货币政策范畴。

  第三是合并原则。盛松成介绍到,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有的股权、债权全都要扣除掉,因为社会融资规模的主旨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的融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的股权和债券的持有,不能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所以必须扣除。

  第四是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的概念,统计的时候必须是每一个阶段的期末减去期初的余额,或者说是这一段时间内发生额或者发行额减去兑付额。而基价原则要求只能算原始价和发行价。因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原始价、发行价的时候就反映了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以股票为例,股票在金融市场上的波动,不反映社会融资规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所以必须用发行价格来计算。

  对于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的民间借贷,盛松成表示,这是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的。盛松成解释说,社会融资规模必须具有可得性、可测性、可控性。民间借贷在统计上,也就是可测性上还无法满足这个标准,民间资本到底有多少,如何去定义,都还存在着很多争议。所以目前不适宜把民间借贷融入到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中。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将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

  

  而对于最近中央一再强调的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盛松成认为,这个要求完全符合当今经济环境的客观情况和变化。盛松成说,社会融资规模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是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和资金总额,因此它最能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情况。

  盛松成表示,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概念出来以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和欢迎,目前各地区、各省市都在试着编制省市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相信随着指标的不断完善,一定会在金融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调控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访谈精粹:

  盛松成:利率市场化是运用好社会融资规模的前提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将在未来发挥巨大作用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的编制必须遵循四大原则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能不能解释一下编制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则是什么? [03-11 18:57]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目前暂时不包括民间借贷,为什么?作为一项指标,尤其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宏观调控的指标,必须可得性、可测性、可控性这些指标都符合。民间借贷有一个什么问题?现在的统计,也就是可测性还得不到满足。民间资本到底有多少,怎么去定义,现在都还存在着很多争议。所以目前不适宜把民间借贷融入到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中。 [03-11 18:56]

  主持人:经盛司长这么一解释,我们对社会融资规模有了非常明确的了解。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时候,是否包括民间借贷市场? [03-11 18:56]

  盛松成:谈到社会融资规模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社会融资规模能否及时地统计,准确地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来自于人民银行,同时还来自于国家发改委、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来自于国债登记公司,来自于很多部门,因为它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整个社会的资金总额。我们已经和这些部门都建立了良好的协调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统计和公布。2001年开始,我们每个季度按季向社会公布。从去年开始每个月都向社会公布,已经承诺在月后三个星期,也就是20天左右就能公布上一个月的社会融资规模。比如今年的2月18号我们公布了1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2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我们也会在3月20号左右,一般会在20号以前公布。从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的统计和公布来看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03-11 18:54]

  盛松成: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间目标,实际上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控社会融资规模,二是社会融资规模能否显著影响实体经济。这也就是所谓货币政策当中的可测性和可控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2002年到2010年我们国家社会融资规模的年度和月度、季度数据,进行深入的检测,检测以后我们发现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主要的指标,比如说GDP、CPI都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融资规模完全能够显著的影响实体经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比如说存款准备金、利率等都同社会融资规模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它的货币政策的工具来有效的影响社会融资规模。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社会融资规模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都是比较成熟的,所以它是完全可以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要真正解决社会融资规模的调控问题,根本的是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只有真正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才能有效地调控社会融资规模。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03-11 18:52]

  盛松成:第二个疑义,我们提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以后,有人觉得它缺乏理论基础、理论支撑,这也是一种误解,甚至我觉得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为什么?因为社会融资规模实际上有着非常深厚的经济基础,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一个是货币供给理论当中整体流动性理论和金融中介机构理论。整体流动性理论和金融中介机构理论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已经产生,后来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理论。比如非常有名美国经济学家麦金龙等都提出了所谓中介机构的理论。金融中介机构不仅仅包括商业银行,也包括所有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以,货币当局不仅应该控制传统的货币供应量,而且应该同时控制整个社会流动性,也应该控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第二个理论基础是货币供给理论当中的信贷观点理论,这是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当中的。对这些理论有过贡献的,比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他们都觉得除了从商业银行的负债方,也就是货币供给这方面去传导以外,还应该从商业银行和金融体系的资产方,也就是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方面去传导。这些理论有着非常深厚的丰富的成熟的理论基础。 [03-11 18:49]

  盛松成:这四个问题我现在做一个简要的回应。第一个疑义,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推出是不是取代M2来作为货币政策唯一的指标,这是一种误解。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推出不是为了取代M2,要说取代它是取代人民币贷款,因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等于是一个货币的两个面。广义货币供应量是金融体系向社会提供的流动性和购买力,是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货币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来统计的。社会融资规模是从金融体系的资产方来统计的,是金融体系的资产,是实体经济的负债,是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这是一个货币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关系,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03-11 18:48]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提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热烈的响应,可以说总体上来说,无论是理论界、实务界和各地地方政府都是支持的,但也有待于完善,理论界也会有一些讨论,甚至会有一些不同的建议有待完善,这也是很正常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有人提出推出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是不是要取代货币供应量(M2)来作为货币政策唯一的重监目标。二、是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推出是不是有理论支撑,因为这是个新的指标,有人觉得可能缺乏理论支撑。三、是是否能够有效的调控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间的监测目标,它必须得到有效的调控。两次政府总理工作报告当中都提出了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怎么保持?当然要想办法有效的调控,能不能有效的调控,这也是有不同意见的。四、是作为一个指标,必须能够准确及时的统计反映,这也是社会上一开始提出的质疑。 [03-11 18:46]

  主持人: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的4月份第一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概念,以后每个季度都发表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请问如何看待这些争议? [03-11 18:45]

  盛松成:第二个特点,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直接融资发展的非常快。2011年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的股票融资达到了18000亿,是2002年的18倍。最近几年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也成了社会融资规模的特点和我们为什么要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一个很大的原因。第三个特点,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譬如说保险,保险公司的赔偿,2011年是2002年的5.7倍,因为保险公司赔偿也在社会融资规模当中。第四个特点,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迅速扩大。2011年实体经济通过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主要是银行存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2011年融资达到了2.5万亿,2002年表外业务在几百亿。也就是说,十年来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了50倍到100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来全面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03-11 18:44]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主要有四个特点,一个特点是人民币贷款在最近几年来占比在不停的下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用社会融资规模这么一个指标的最主要的原因。十年前,2001年的时候,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是2万多亿,其中人民币贷款占了18000多亿。也就是说,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当中所占的比例是92%,但是到了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是12万8千3百亿,其中人民币贷款是7.47万亿,占比下降到58%。完全可以想像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其他融资工具创新,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都是有可能的。 [03-11 18:43]

  主持人:社会融资规模有什么样的主要特点? [03-11 18:43]

  盛松成:大家知道,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人民币贷款,一个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货币供应量代表着银行体系向社会提供的购买力和流动性,人民币贷款代表着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这是两个指标共同配合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但是最近几年以来,由于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金融结构的多元发展,金融工具和融资的产品迅速的创新,人民币贷款已经不能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了,也不能全面的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所以,需要一个更全面、更合适的金融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和分析的指标,这就是社会融资规模。 [03-11 18:42]

  主持人:您能否解释一下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03-11 18:42]

  盛松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03-11 18:41]

  主持人:盛司长这么一解释,我们知道社会融资规模和我们理解的民间融资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03-11 18:41]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也就是一年、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这里的经营体系是整体经营的概念,从市场看它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从机构看,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保险类金融机构和证券类金融机构。具体到统计指标上,它主要有八项指标构成,即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这两项都是商业银行表内的业务。同时还包括三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这就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存留汇票。还有三项是企业债券的发行和非金融企业的股票融资,这两项直接融资,最后一项是其他融资工具,比如小额贷款公司。我们对小额贷款公司都比较关注,到现在为止全国已经有4000多家,贷款余额已经超过4000亿。 [03-11 18:40]

  主持人:今天我们邀请盛司长来到演播室,主要讨论一个比较引人关注的金融指标。2011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引入了一个新的指标就是社会融资规模。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请问盛司长,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是什么,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03-11 18:38]

  盛松成:您好,主持人。 [03-11 18:38]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中经在线访谈,“2012聚焦两会”特别节目。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先生。欢迎盛先生。 [03-11 18:36]

  直播员:嘉宾进入直播间,访谈即将开始! [03-11 18:22]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