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词折射社会“质”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5 07:47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两会质量观察
LIANG HUIZHI LIANG GUAN CHA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顺利落下帷幕,这也意味着今年的全国“两会”正式结束。这是本届代表委员的最后一次全国“两会”。5年来,他们每年都会“和春天有个约会”,3月齐聚京城共商国是,建言献策。5年里,每年的“两会”都会形成一些热词,反映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热点、难点。
梳理5年的“两会”热词,会发现每年都会有一些热词与质量有关,它们不仅反映出质量每年都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心和关注的热点,也折射出当下中国的发展,必须讲质量、有质量。
2008年,“产品质量安全”成为热词。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22次谈到质量,其中12次说的是产品质量。2007年开展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不仅有力地回应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恶意放大,也让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当年两会上的热点。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才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认真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就要给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再加把锁,确保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让出口产品享有良好信誉。”
2009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与“食品安全”成为“两会”热词。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三聚氰胺事件……一系列大事让2008年的中国历史跌宕起伏,也让2009年的“两会”增加了更多的质量话题。这一年,汶川地震引发的对校舍安全的关注和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对食品安全的热议,让“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呼声重新在人民大会堂响起,使得工程质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点。
2010年,“低碳经济”与“转型升级”成为热词。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不仅让中国经济发展备受考验,也让“两会”代表委员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讨论,低碳经济和转型升级自然成为当年“两会”的热词。从提出“又好又快发展”开始,质量、效益和速度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加速了中国经济更加注重增长质量,也让中国的质量发展更加受到重视。
2011年,“质量强国”成为热词。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种新思路、新举措在“两会”上激荡,其中“建设质量强国”和“国家质量奖”成为很多代表、委员为中国发展贡献的国策。“中国只能说是经济强国,但还算不上质量强国。”正如包括全国人大代表缪昌文在内的很多代表、委员所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一直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末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刻不容缓。
2012年,“质量发展”成为热词。随着《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两会前正式颁布实施,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的迈进,两会代表委员们非常关注。“我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时期,我们需要配套的国家质量发展纲要指导这个时期的高水平质量发展。”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所言,质量强国应当上升为13亿人的国家战略。
质量兴则国兴,质量强则国强。无论是强调发展质量,还是注重质量发展,无论是持续的食品安全关注热潮,还是对工程质量、环境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的全方位生活质量需求,两会上的质量热词,响应民声,关注民生。质量,不仅需要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