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力求生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5 15:29 来源: 《商界评论》杂志

  ■文/宋卫平,浙江绿城集团董事长

  逆境:资金链濒临断裂

  在限购的大环境下,绿城遭遇的危机远远超过2008年。绿城的困境,源自2009年的一批地王。但两年以后,这些高价地块,成了绿城和宋卫平不能承受之重。在融资成本上升的2011年,绿城不仅要支付大量的利息,更不用说庞大的到期债务和地价款。2011年11月2日,宋卫平曾挑灯夜书:“绿城离破产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但引发的却是更大声的质疑。岁末年初,宋卫平又写下《自助者,天助》,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宋卫平将2012年定位为绿城的生存之年,真能如愿么

  辩白一:

  2011年11月1日,子夜,有记者致电,问我:“绿城是申请破产了吗”?按时髦一点的说法,这真是个冷幽默。我笑,也颇为无奈。在此调控深秋,绿城似乎成了一些人眼里的风向标。深夜发文,意在感谢诸位,也向大家报道,绿城目前一切尚好。

  大约一个月前,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已经说过,其实绿城无需引起大家如此大的担忧。一方面,绿城在努力抓销售,另一方面,我们有腾挪的余地,可以出让一部分项目的股权解决资金上的问题。绿城对危机并非没有预案,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我们可控范围内。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与行业一起,度过寒冬。绿城离破产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此间,无论如何,我们决不放弃绿城所秉持的理念,走正道,尽人力,听天命。

  但显然,并非所有的房地产商都能和绿城一样幸运,有其腾挪的空间。眼下房地产业的普遍情况是:量价齐跌,市场萎缩,各地库存大量积压,中小房地产商岌岌可危。照此境况,再持续一段时间,中国的很多房地产商恐怕就真的要面临倒闭的状态。这句话是不是危言耸听?业内人心中自有明镜吧?

  企业左右不了市场,正如人力不能真正战胜天命。对于企业来说,命运只有两个字,生、死。无他。我们所能探讨的,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如何找出一条活路,穿越寒冬。

  今天我将这个问题提给自己、提给行业内的人士,也提请有关部门审视,是想强调,市场若一直处于如此萧条状态,停留于谷底,恐怕一些企业真就会走上绝路。销售不畅,加上信贷紧缩,一个最符合逻辑的推断就是企业过不了年关。届时,有的企业或许申请倒闭,有的则是开发商跑路,更有甚者,怕有更多的悲剧要发生。然而,我们却又不能回避,在房地产行业的河流里,那些原本稚嫩而可爱的虾米们,它们能经得起更长久的考验吗?

  另外,我们上下游产业链上的那些兄弟,那些建材商,那些施工队,那些等待工钱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兄弟们,这是多大的人群?这个人群是否需要我们去认真考虑他们的生计?此外,如果房地产行业真的像一些人猜测的那样,全线萎顿,房价大幅下降,那么,那些受益于改革开放而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资产会缩水多少?30%,还是40%?50%?如此缩水,他们可以接受吗?前段时间,由于退房潮引发的业主闹事,固然于法于理是不对的,但将心比心,我们是否应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呢?

  今日今时,绿城的难处,是整个行业共同的难处。但绿城一直在奋力前行,也希望整个行业可以渡过难关。信,天道酬勤,这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

  (出处:2011年11月2日宋卫平文章《从绿城“被破产”说起》)

  辩白二:

  2011年我们经历了一场痛苦的蜕变。年初以发展为基调,到下半年转为以生存为基本任务。

  我们最该反省之处,是管理层对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调控“烈”度缺乏预判,导致公司在面对房地产业严厉调控时十分被动。回过头来想,和所有的产业一样,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房地产业当然也是机会和风险并存的。我们的国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日千里。面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纷繁复杂的难点,以及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此时对房地产进行深度调控,也在情理之中。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预料到,调控的影响是如此深远。

  我们再应该反省的,是我们的能力,距精纯和超群还有很大距离。队伍仍欠缺历练和战力,短板多多。我们还不是一支非常职业化的队伍。

  我们还应该反省,我们的视野不够宽广和高远。在此前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埋头钻研,而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追求创新和多元化方面,做得不够多。

  2012年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漫长而艰辛,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调整自己,将这一年的首要目标锁定在:力求生存。

  2012年,绿城会有很多变化,购地开发、商品房开发、中高端等词汇,会在我们的话题中淡化许多,我们谈得更多的,将是轻资产、代建、保障房、服务产品的创新升级、多元化。

  2012年,我们要有很多“不变”和坚持,我们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和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信心不变;对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不变;以感恩心态去合作的信念不变;对产品精致、完美的追求不变;为客户尽心竭力服务的理念不变。还有,坚持我们企业的基本文化价值理念不变,走正道、尽人力、听天命……

  (出处:2012年1月1日宋卫平文章《自助者,天助》)

  点评:

  在泡沫中裸泳的勇士

  ■文/牛刀,财经评论员

  2009年和2010年,宋卫平一个劲地举牌当地王,我当时就认为:除了央企,现在的举牌人以后都会跳楼。但愿不要被我言中。

  从宋卫平的文章可以看出,开发商们正在反思以前囤地囤房致以暴富的种种做法,这是对中国历史性的反思。此情可感,但是,正如同资本家囤积牛奶,不肯降价,最后是宁肯倒掉牛奶也绝不低价出售一样,结果影响的是居住问题,必然导致民怨四起。

  目前中国的开发商正在观望,以为房价会报复性反弹,这其实是绝不可能的事。中国目前的泡沫远比当年日本、中国香港泡沫要大,处理起来,难度也更大。但是,可以想见的是,房价泡沫不可能再放大了,原因是,房价上涨,将带来货币超量需求,会引发人民币汇率崩盘。所以,宋卫平的反思和目前处理资产的做法,实在是不得已为之,效果不一定达到他的期望。

  宋卫平在第一篇辩白中,认为抓好销售,出让项目就会有腾挪空间,这种认识被后来的市场无情击碎。大势如此,主观抓销售就一定能换回靓丽的销售数据么?到最后更多倚重的是出让项目股权。然而这治标不治本,资金链条的薄弱是随时悬在绿城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

  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改变土地政策的时候了,那么,土地改革我们将选择什么?

  一是为农民确权。法律上必须明确,农民的耕地和宅基地、山林和水面为农民自己所有,任何私人、企业和政府组织未经农民本人同意,绝对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征用。二是在城市与之对应的是,取消70年的产权,减少交易税费,增收房产税。

  征收房产税的前提是,打击开发商的囤地行为,坚决无偿收回闲置土地。不打击囤地,就无法开征房产税。但是,这样一来,囤地囤房的人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而2011年从国内地产上的降价幅度来看,绿城面临的状况不容乐观。以万科为例,2011年下半年,万科综合降价幅度超过20%,万科如此,其他的开发商,降幅更大。

  在以上两个背景下来看看宋卫平,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他早已资不抵债,实际上已经破产。像他这样的开发商在日本泡沫破灭时比比皆是,中国也不会少。只不过中国的很多开发商还在做梦,认为政府还会救开发商,甚至会像2008年9月一样,所以,正在举债维持开支。

  事实上,根本就不可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定调,2012年,M2不会超过14%,新增贷款为8万亿元。温家宝指出,有保有压。保什么?保中小企业;压什么?压房地产贷款。这是明摆的事。至于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调控房价是国家意志”的意义,我本人了然于胸,我相信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心里也很清楚,把题点破就没什么意义了。

  悲剧人生。泡沫其实已经破灭,只不过身在其中之人,还存有幻想而已。

  逆境情商分析

  在第一篇辩白中,宋卫平面对外界的质疑并不以为然,自己对绿城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狠抓销售和有腾挪的余地足以让企业度过这轮地产寒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对于造成企业逆境的原因更多归于外因,而对内因的反省远不如一个月后的第二篇文章深刻。难怪第一篇文章引发了更多的质疑。其后的市场证实了宋卫平最初的判断过于乐观了,好在绿城壮士断腕,售出一些地块换回现金,宋卫平也才真正将绿城的基调由发展转为生存,同时通过第二篇文章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尽管形势严峻,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在逆境里,宋卫平出面回应质疑,说明有较好的情绪控制性。他反思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能够做理性的归因。在困境中仍然进行战略规划,不把不良情绪做过度的延展。对于困境有了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表现出较强忍耐力的特质。

  逆境商维度  宋卫平各维度得分

  C:控制   ★★★★

  O:归因   ★★★☆

  R:延伸   ★★★☆

  E:忍耐   ★★★★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