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套保不能因噎废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2 00:5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王恒利
央企对待套期保值业务的态度正趋向保守,这从中国国航(601111.SH)、东方航空(600115.SH)、南方航空(600029.SH),以及中国远洋(601919.SH)这四家央企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中可见端倪。在2011年年底套保合约到期之后,这些公司都没有续签新的合约,这意味着面对高企的燃油价格以及低迷的海运市场,中国的航空航运企业毫无锁定成本、对冲风险的工具,只能被动地求助于价格手段。
在国资委对套保已经放行的背景下,央企的真实态度如何值得追问。
上述几家央企在套保业务上都曾栽过大跟头。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肆虐,根据当年年报的披露,中国国航的燃油套保业务亏损74.72亿元;东方航空套保业务亏损64.01亿元;中国远洋在FFA(远期运费协议)上的浮亏也有40亿元,累计有超过170亿元的损失。
也因此,对燃油套保的“讨伐之声”给企业及相关部门都带来巨大压力。国务院国资委此后多次下发通知,对央企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作出严格规定,要求央企止损,“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此外还力挺中国企业向海外金融大鳄“维权”。由此,央企原本激进的策略趋于保守,甚至产生了“无过便是功”的惰性思维,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原有的套保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签。更有航空企业以“为什么一定要参与套保”、“反正有燃油附加费”等托词来搪塞公众的疑问,令人错愕。
这种“鸵鸟思维”并不可取。事实上,当时“讨伐”的并不是套保行为本身,而是投资的技术策略以及行为背后的投机心态。对于航空或航运企业来说,参与套保是对冲风险的必然手段,根据2011年的年报,国航、东航以及南航的燃油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44%、35%、43%;中国远洋的燃油成本占比大约为24%。如此大的比例,不可能只靠提高运价来覆盖油价成本,如今航空公司的燃油附加费已涨至历史新高,难道完全要让消费者为燃油成本上涨埋单?
套期保值是国际上盛行的有效规避风险的工具。在航空界,最成功的投资案例当属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国内航空公司巨亏的2008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却逆势盈利1.78亿美元,其秘诀就在于对当年超过七成的消耗航油进行了套保,平均成本仅为51美元/桶。该公司已经形成了长期套保的模式,合约一般会签到5年后。而国内的航空公司大多只会对未来一到两年的航油进行套保,甚至在油价低迷时根本就不重视燃油套保,其结果只能是在油价上涨时“临时抱佛脚”。
反观当年中国企业折戟套保,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教训值得总结。一是踩错节点,中国远洋在BDI指数已经高达11000多点的时候,对未来运价依然看涨;同样,航空公司在油价逼近150美元/桶时也大量签单,后来无论BDI还是国际油价都大幅回落,前者重挫至700点,后者也一度回落到40美元/桶;二是选择OTC交易(场外交易),对手是国际知名的资本大鳄,如投行高盛,加之中国企业对交易规则不够理解,因此在合约的设计上已经先输一招,引发了所谓的“诈骗”之说;三是借套保之名行投机之实,如所持的头寸高于实际需求,或在买入看涨期权的同时也卖出看跌期权,不仅不能与现货形成风险对冲,反而放大了风险倍数。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论是燃油套保还是FFA,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需要的是正视而不是规避。如果已决定找准时机入市,那么应充分汲取2008年的教训,积极研究交易规则,端正投资心态,不为短期损益所动。简言之,央企的套保不能因噎废食,重新启动套期保值业务势在必行,否则当年170亿元的“天价学费”就是白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