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再遭工业明胶突袭 无法检测成短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4 01:54 来源: 中国经营报牟梓礼
明胶突袭 中国乳业伤口未愈再遭撒盐
工业明胶无检测方法仍为行业短板
近年来一直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又遭重拳袭击。
日前,央视主持人赵普(微博)发布微博(http://weibo.com)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紧接着又有媒体人在微博中爆料称,老酸奶、果冻不能吃,可能用破皮鞋加工制成,“哪天你们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其实这才是今年‘3·15’晚会的重头,可惜片子没播。”
两条微博引发了广泛的围观,有网友猜测,微博指老酸奶和果冻中的增稠剂,有可能使用皮革炼制的工业明胶。虽然两人的微博均被删除,但是关于“破皮鞋做明胶加进果冻和酸奶”的讨论却愈演愈烈。
网络传言在乳业市场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负面作用立即显现,不仅使消费市场爆发危机,在资本市场亦有呈现,包括蒙牛、光明、伊利等上市公司的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虽然从企业到协会组织,及各路专家均出面力证老酸奶及果冻的安全,但是已经孱弱到经不起一点风浪的中国乳制品行业仍然遭受到不可避免的重创。
大企业集体喊冤
在经历了“三聚氰胺”、“性早熟”、“假洋鬼子”等一系列事件后,乳制品企业的危机应急水平也愈发成熟。事件发生后,各大企业纷纷出面对事件进行澄清,极力撇清自身与传闻的关系。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历俊做客某访谈栏目时表示,合法乳制品企业不会使用工业明胶。
国内对乳制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和使用规范有明确的规定,合法企业必须要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使用添加剂。“质检部门也会对乳制品企业使用的添加剂进行备案,备案信息包括企业使用的添加剂类别,使用量和使用产品。质检部门还会对产品进行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
据某乳制品企业内部人士介绍称,目前国内生产老酸奶的几个品牌奶企,添加的明胶都是食用明胶,且采购出处确切,有的是进口的,有的是向上市公司青海明胶采购。他认为:“外界对于添加剂十分敏感,乳制品行业的添加剂范围和分量也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企业也会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要求,控制添加剂的添加和使用。”
光明乳业相关负责人也向《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表示,光明旗下的酸奶、老酸奶等产品添加的全部为食品级明胶,这些原料均符合国家标准,供应商也有国家认证的资质。
同时,记者还致电蒙牛、伊利、完达山等多家乳制品企业,对方均表示,所用工艺都符合国家标准,不希望个别企业的行为危及到整个行业。以“青海老酸奶”掀起整个乳制品行业追捧老酸奶热潮的青海小西牛乳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声称,所有产品都不会使用工业明胶,“我们不用明胶,而是使用了果胶。”
此外,同时“中枪”的果冻行业代表企业福建亲亲果冻股份有限公司品质管理部的一名工程师也在第一时间对外表示,亲亲所有的果冻产品里都没有明胶这种添加剂,在果冻的法定添加剂中,本身就没有明胶。“亲亲果冻所用的增稠剂主要是卡拉胶,还有魔芋胶和黄原胶,这些胶体溶解后提供的是膳食纤维。”
他解释称,果冻的特点是黏稠、脆,有爽滑的口感,而且透明度非常高,“如果果冻中添加明胶作为增稠剂,果冻就会非常硬,并且透明度很差,根本达不到果冻的生产标准。”此外,果冻中要加入果汁、乳品和果肉,对稳定性要求很高,而明胶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最重要的是,明胶的溶解性、流动性不适合果冻的加工工艺。
专家协会齐救场
此次事件不仅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和不安,也引发了行业专家的震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在某访谈栏目现场直言:“看到这则消息首先我感到震惊和不理解。”
他表示:“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乳制品标准和生产规范,以及添加剂的使用要求,都规定工业明胶不能应用于食品工业。在食品里使用工业明胶属于违法行为,对于那些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正规生产企业来说违法成本太高。”
宋昆冈认为:“乳制品企业经过整顿改造,已从原有的1600家仅剩下716家。这716家企业每家至少投入千万元的资金,才拥有乳制品生产许可证。从犯罪成本来说,为了从每吨酸奶中省几十元钱而使用工业明胶是远远不合算的。”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向记者介绍称,明胶按用途可分为照相、食用、药用及工业四类,食用明胶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对老酸奶而言,食用明胶作为一种增稠剂,有利于稳定酸奶的质量和延长储存的时间。
而工业明胶中含有许多化学成分、染色剂等,尤其是里面残留的砷、铬等重金属,会破坏人体骨骼及造血肝细胞,长期食用将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周思然透露,如果不法商家以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主要基于前者低廉的价格,因为1吨工业明胶价格在4000至1万元,而1吨食用明胶的收购价在2万~3万元左右。
但食用明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量很小。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认为,“大品牌的酸奶和果冻生产商不可能使用工业明胶,每公斤食用明胶为25元,合每克2.5分钱。1公斤酸奶中明胶的成本不超过5分钱。知名品牌没有必要为了节约这一点成本就使用工业明胶。”
然而,范志红强调,真正值得忧虑的是农村、小城镇,由于购买力较差,可能有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被摆上货架,这就需要食品监管部门对这些薄弱地区重点监管和抽查。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对外表示,截至本月10日,北京市质监部门未接到过针对北京获证食品生产企业使用工业明胶进行食品生产的投诉举报,在对获证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检查中也未发现类似现象。
行业重创不可避免
周思然认为,工业明胶事件的爆发再次对乳业行业造成严重的打击,尤其是增稠剂使用较广泛的老酸奶等细分领域。老酸奶作为毛利率较高的企业产品之一,这一领域受到消费者的严重质疑必然会导致销量下降,对企业的业绩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记者11日走访市场时发现,原本热销的老酸奶出现销量下滑的冷清局面,华润万家超市的君乐宝(微博)、完达山等品牌老酸奶正在特价促销,完达山优盖东北老酸奶原价3.99元,促销价为1.9元,完达山东北老酸奶原价4.8元,现售2.5元,促销幅度达五折,却无人问津。
事实上,自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中国乳业风雨飘摇,一直处于多事之秋。随后的性早熟、假洋鬼子、新国标等一系列行业丑闻,已经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敲打的支离破碎。随着消费者将目光转向外资品牌,国产品牌也进入了漫长的舔血疗伤期,至今仍未能完全恢复消费者的信任。
而每一次危机事件发生后,都会为中国乳业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其实,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工业明胶的检测技术须填补空白,在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工业明胶虽然在列,检测方式却是“无”。 2011年,工信部在类似的警示中再次点名工业明胶,但检测方式仍未开发。
王丁棉指出,“工业明胶是可溶于水的蛋白质,不像三聚氰胺本身就是化工物质,所以检测难度非常大。且跟食用明胶所含物质很明确不同,工业明胶可能存在铅、汞等各种重金属超标的情况,而每种物质检测手段也不同,很难一一检测,必须通过多种子项指标检测。”他认为,检测手段的缺失和难度会造成工业明胶非法使用的可能,就如同此前三聚氰胺被漏检一样。
所以,建立健全检测方式和标准,是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周思然认为,还需要树立企业的责任意识和遵法守法观念,加大处罚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力,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防患于未然。还要完善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标准,积极探索出工业明胶的检测标准,列出其具体的检测指标,为监管部门和检测部门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强对源头的控制,除了监控明胶的生产厂商外,也对食品企业的原辅料进厂进行把关,要求企业切实执行进货查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