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难逃经济学原理的鹰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6 21:12 来源: 新产经

  文/杰弗里·弗兰克尔

  中国经济究竟是否能够实现软着陆,是会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并实现更加可继续的增长率,还是会重蹈邻邦的覆辙一路直下。对此,中国观察家正在拭目以待。

  但对有些人来说,特别是那些大选年的美国政客,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中国的贸易平衡(trade balance)。

  不久之前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中国的贸易盈余也相当巨大。不过,目前这一情形正在改变。调整的力量正在对中国经济发挥作用,因此外部对中国的认知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

  2008年中国的贸易盈余达到3000亿美元的高峰,此后一直在下降。今年2月份的数据显示中国出现了310亿美元的赤字,这是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贸易赤字。发生了什么是很清楚的。自30年前中国重新加入全球经济以来,因为中国的低工资带来的竞争优势,所以贸易伙伴们一直在抢购中国制造的出口商品。然而,近几年来相对价格已经调整了。

  这一变化可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来估量。实际汇率升值一方面来自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国政府本可以让名义汇率升值的形式达到实际汇率升值,但它并没有这样做,结果由通货膨胀越俎代庖了。

  自发的价格调整过程曾经被人为阻延,阻延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当局在1995—2005年和2008—2010年曾两度出手干预,保持美元汇率几乎稳固不变。二是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沿海地区,工人并没有得到劳动的全部所得,因为中国经济尚未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的转型。于是,中国得以继续向全球廉价抛售商品。

  但是,人民币最终还是被允许对美元升值,2005—2008和2010—2011年两次累积升值达25%。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短缺开始出现,由此引致工人工资开始快速上升。北京、深圳和上海在过去的三年里大幅上调最低工资——2010和2011年平均提高了22%。地价也跟着加速上涨。

  随着中国沿海省份成本的上升,多种调整也将随之出现。一些制造业开始迁往工资和地价仍相对较低的内地,同时一些出口业务开始转向成本较低的越南等国家。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开始紧随日本、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模式走向自动化,用资本替代劳动生产更高端的产品。

  最后,诸如美国等高工资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将一些业务从中国撤回。毕竟,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生产力上还是略胜一筹。

  然而,许多西方的政客尚无法割舍十年前看上去无懈可击的三段论(syllogism):(1)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经济;(2)中国的工资只有0.5美元/小时;(3)中国有十亿人口;(4)工资永远都不会高到教科书中经济学原理所标榜的那样,故此中国的出口将无限制增长下去。但事实证明,经济学基本原理最终都应验了——中国概莫能外。

  中国的调整让人联想到30年前日本的衰落。2011年日本的贸易平衡出现赤字,这是1980年以来的首例。尽管去年的确是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在发挥作用,比如高油价和3月份的海啸。但日本贸易平衡的下降趋势非常明朗。今年1月份日本的经常项目账户显示是赤字。

  二十年前,日本巨额贸易盈余是大家担心的问题——跟今天的中国非常类似。其时,一些评论员警告,日本人找到了以战略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为主的优良经济模式,其他国家最好效仿日本。

  大多数经济学家拒绝这些“修正主义”(revisionist)的观点,认为日本的经常项目盈余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国民储蓄率造成的。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反映的是日本的人口结构,而非文化差异或政府政策。日本人口比其他发达国家要相对年轻,但很快日本人口开始老龄化,这主要归因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出生率下降以及寿命的增长。

  如今,上述观点已被证实。1980年日本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现今这一比例已超过23%,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三十年前进行退休储蓄的日本人现在开始消费,一如经济学理论所预言的。由于国民储蓄率已经下降,因此有经常账盈余。

  中国面临着与日本相似的人口趋势,并且面临着在未来通过释放家庭消费的做法来维持GDP的增长。中国储蓄率的下降趋势将会在经常项目中显现。我们将再次看到,国际经济学定律不是吃干饭的,它对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效力。

  杰弗里·弗兰克尔

  Jeffrey Frankel

  哈佛大学资本积累与增长讲席教授,克林顿时期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经济政策必读书《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主编,畅销教材《国际贸易与支付》作者。本文英文版始发于2012年3月26日的澳大利亚《时代》(The Age),经作者授权在本刊发表中文版,董金鹏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