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球化中经济发展的危与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6 21:12 来源: 新产经

  文/张玉宝

  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始终不容乐观。起源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又给“重症病人”当头一棒。曾经独领全球经济发展风骚的资本主义经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和欧洲怎么了?

  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保持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来自中国对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空间。具体而言,就是改革是中国能够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开放使中国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当中。所谓人口红利即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一方面保证了中国经济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撑,另一方面也成为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有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全球化给中国借助世界其他地区的雄厚资金、先进科技和组织管理模式创造了条件,这包括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同时,因其凭借劳动力优势成为世界工厂,向全球各地出口商品,促进资本积累。这两个方面,一为吞,一为吐,吞吐之间,完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

  观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前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吸收为主,而在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由外贸带动。中国制造带动中国经济全方位走向世界,并为中国积累下巨量外汇储备。呈现在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面前的是中国政府公布的令人咂舌的经济增长数字。可以说,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

  毫无疑问,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制造了一个奇迹。总结中国的发展,不少人提出了“中国模式”,并希望以“中国模式”挑战“华盛顿共识”。鉴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惊人表现,一些学者又提出“G2”概念,希望中国和美国合作解决世界经济问题。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世界经济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这个结论出发,我们环顾欧美,不能不“沾沾自喜”。

  全球化是零和游戏吗?

  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金融风暴给亚洲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不到十年时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再次使人们真切了解到全球化局势下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在该次危机中,一向主张不过多干预市场的美国政府开始制定政府干预方案。在美国政府的扶助下,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除,但它所暴露出来的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为严重的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债务国,超前消费、寅吃卯粮,贸易逆差过大。另一方面,美国财富分配不公,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多数流入富人腰包,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近来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美国经济后一种问题的社会表现。

  美国次贷危机刚过,肇始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又开始牵引起人们的神经。其实,欧洲债务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是密切相连的,美国的经济危机对欧洲地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揭开了这些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中潜伏的问题。概括而言,欧洲国家,尤其是欧盟国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高福利和低税收造成的财政赤字问题。之所以在欧洲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欧洲有着令世界上其他地区人民羡慕的福利制度。一方面,欧洲人民既得的高福利是难以削减的;另一方面,高福利所需要的高税收总有一定限度,尤其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时候,高税收是难以为继的。在很多情况下,政府不愿意得罪人民,就只能是扩大财政赤字,弥补财政亏空。这最终造成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甚至引发政府的破产。我们已经看到,身处危机中的政府即使万不得已尝试削减社会福利、紧缩财政支出,也总会遭到群众的反对。从这个角度来看,除非欧洲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否则其问题是无解的。

  其实,无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欧洲的债务危机,问题都是相同的:财政收与支的不平衡。只是它们的主体不同而已:在美国,超前消费在民间;在欧洲,超前消费在政府。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财政收支的不平衡如何可能?

  对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而言,一旦财政支出大于收入不平衡,问题就会马上显现,它的存在就会难以为继。但是对于开放的经济体而言,情况就不会如此糟糕。毕竟,它可以从其他系统吸取资源,如美国可以向全世界发放国债、希腊可以透支欧元等。这不仅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问题,甚至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其前提是:总会有人来买单。全球化就为单个经济体提供了众多可能的买单人,这使单个经济体的财政收支不平衡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为欧洲和美国经济持续运行提供了机遇。但是,这种机遇也很有可能成为陷阱。

  是天使还是魔鬼?

  全球市场一方面为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下也能延续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空间。因此,可以说是全球化带来了双赢。但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告诉我们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和乐观。

  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正是由于它们可以通过与其他经济体的交流,来暂时使国内的经济问题不致于马上暴露出来,如美国用发放巨额国债、希腊用透支欧元的方式弥补其财政亏空等,暂时缓解了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也就是说,全球市场为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众多可能,增强了它的弹性。但这些解决途径很可能只是将问题掩盖住了,或者是延缓了问题的爆发而已。如果没有真正及时有效地纠正措施来促成经济的实质发展,全球化在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布下了更大的陷阱。

  如何补救呢?一要开源、二则节流。开源即通过种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出口,实现贸易顺差,节流即降低生活标准、削减开支。在这两种方法中,第一种往往更具有可行性。但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这些国家往往会采取贸易保护的政策,力图缩小进口。虽然这一政策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相悖,但它往往是有效的。

  这些国家进口的减少,往往要损害到出口国的利益,这就引发经济摩擦。严重情况下,发生经济危机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还会使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体也发生危机。这就使经济危机蔓延,造成更大的悲剧。所以,在全球市场中,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在危机中置身事外。中国同样如此。

  中国从全球化中尝到了什么甜头?

  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但在目前世界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增长的方式遇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首先是各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增多。这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设置了诸多障碍,对中国以出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单元形成了巨大压力。同时,中国人民也承受着巨大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金融安全的威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忧患之一。

  但是,这还不是最危险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最大的危险在于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得益于全球化造成的对外经济的依赖。在中国之所以会出现经济有增长、生活无提高的怪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辛苦创造的劳动成果大量出口国外,换回的只是外汇。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但我们目前没有能力、甚至是没有意愿改变这一状况——因为我们需要出口来刺激国内生产。

  事实上,目前中国人的生活质量还有巨大的提高空间、中国人的消费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偏低的水平,应该说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是巨大的,我国完全可以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而不需过于倚重国外市场。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意愿。其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经济体有着巨大的产能,另一方面,中国人却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这种不平衡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廉价产品的对外出口——幸好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应当感谢全球化,因为它促成了中国在国内消费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掩盖了中国经济的畸形。

  但是,这仅仅是掩盖而已,甚至这种掩盖助长了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使中国经济越来越倚重于全球市场。这就是全球化的陷阱。当世界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这个陷阱才会暴露出来,也只有到那时,人们才会注意到被我们掩盖下去的问题的严重性,才会明白我们自以为抓到了拯救自己的稻草,而实际上只是一种毒药。

  我们始终希望在贸易交往中能够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双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确实做到了——中国人赚到了外汇,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外国人得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高消费。但是,这种“双赢”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两败俱伤——中国国内消费长期不足,而外汇不能转化为实际的财富;国外经济体越来越空心化,财政赤字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当然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就证明了被我们共同合作而掩盖了的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要怎样的全球化?

  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在世界各地从来都没有中断过,但我们永远不可能阻止全球化。事实上,那些反对全球化的人所反对的也并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是确实存在、不容回避的。前面讲到的全球化的陷阱,就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之一。

  怎样才能避开这些陷阱呢?这要求我们在全球系统中始终立足国内,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健康地融入全球化进程。具体而言,单个经济体的财政收支不平衡,不能寄望于长期向外借债或是放贷,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面对欧债危机,中国有关领导明确表态,帮助欧洲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这表明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体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一再强调,克服危机主要靠欧洲自己的努力,这说明我们认识到全球化中必须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在欧美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也必须反思,全球化在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时候,是否也在制造着更大的陷阱?我们内部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有效解决?是否有能力应对外界经济的变化、是否有能力避开全球化陷阱?如果不及时制定具有长远眼光的计划、不能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大火早晚会烧及自家门口,倒霉的就只能是自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