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周业安:没有过热何来紧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20:3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周业安

  医生常说,重病需要猛药。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本质上就是一服猛药。当经济系统出现危机,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因而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政府投入。从2008年的4万亿开始,我国就基本上遵照凯恩斯主义的这一想法刺激经济,理由很简单,美国和欧洲经济都陆续衰退了,意味着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会下降,给定现有的消费需求不温不火的,增加政府直接投资可能是最恰当的方式。只要能够通过增加政府需求来弥补国外需求的损失,那么总需求还是能够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从而整个经济还是能够处于过去的增长路径当中。

  然而事与愿违。即便是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政策,并没有改变经济下滑的事实。出口需求还是在下降,消费需求还是难以提高,而投资需求是扩大了,却带来了通胀和房地产泡沫。直到此时,我们才意识到,直接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说法做,恐怕弊大于利。问题出在哪里呢?先看看扩张型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公共支出来直接提高政府需求。政府支出是有结构的,凯恩斯主义的做法是通过大量兴建公共工程,这样可以增加就业和就业者的收入,就业者有了收入,就会消费,消费会拉动企业生产扩展,如此循环,形成整体经济的复苏。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乘数效应要起作用,核心在于边际消费倾向,即一个人在就业过程中挣了1块钱,要花多少在消费上?这个花费比例越高,乘数效应也就越大。

  想想看,凯恩斯主义者假定家庭挣到钱后就要花钱,假如我们只考虑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政府只要在公共工程上投资1亿元,给定边际消费倾向是0.5,那么就可以增加收入200亿元;假如边际消费倾向是0.8,拉动的收入是500亿元。乘数效应是惊人的!问题是,家庭凭什么要挣1块钱就消费5角或者8角?假定有一个人叫张三,的确去参与公共工程建设了,一个月挣了2000元,张三想,经济这么不景气,以后挣钱更难,好不容易挣到点儿钱,还不赶紧存起来。于是,张三选择了储蓄,而不是消费,结果张三的边际消费倾向非常低。假如中国的家庭都和张三类似,那么实际上的乘数效应就很小。不幸的是,我国家庭恰恰一般情况下都选择高储蓄,这就意味着乘数效应不可能有决策者想象的那么大。这就是为何4万亿投下去,都看不见有何拉动迹象的缘由。

  进一步看,即便家庭有一定比例的消费,但假定存在某种寻租经济,使得在公共工程中家庭所得甚少,各路参与的资本所得甚多。结果公共工程所产生的收入按照现有的收入分配中基尼系数状况,很可能大部分进入到了少数资本手中,而没有进入家庭手中。结果,扩张型政策实施的力度虽然很大,实际上产生的刺激经济的效应很小。也就是说,寻租经济会导致投资的损耗,甚至导致乘数效应消失。

  再来看扩张型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无非就是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和降低资本成本,其目的就是激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但货币政策要想起作用,同样依赖一系列的前提条件,首先一个就是企业扩大生产后,产品得卖得出去。但如前所述,家庭消费激励不强,大部分家庭收入不高,意味着消费需求几乎是稳定的。此时企业扩大生产如何确保其产品有销路?当然家电以旧换新业务的推出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家庭的家电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带动了该行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问题是家庭一段时期内最多也就换一次,不可能频繁更换,这就使得这项政策缺乏持续的效力。其次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基本上都采取了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有两点:低工资,低创新。低工资导致大部分人口没有收入的稳定快速累积,这就为消费需求不足埋下隐患;而低创新意味着企业根本就没有长期增长的动力,即便是低利率降低了资本成本,企业也难以继续做大做强。当企业能够轻松获得低成本资金的时候,能干什么?当然选择投机收益最多的地方,这就是房地产。所以,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是扩张型政策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通过上述分析基本上可以做一个推断:2008年以来实施的扩张型政策很可能是导致后来的通胀和房地产泡沫的最关键因素。按此逻辑,对这个政策进行校正,是不是就必然能够降低通胀和戳破房地产泡沫呢?这正是现在很多人期待经济软着陆的关键。问题在于,所谓软着陆,是说经济过热了,通过紧缩型政策让经济降温,逐步恢复常态。也就是通过中医的调理让人逐步恢复健康之说。但我国目前并不是经济过热,而是经济衰退和局部过热(房地产泡沫)并存,一季度数据已经显示,GDP同比增长8.1%,低于预期。而且国内外机构和经济学家也都普遍预测今年经济增长率也就是8%左右,甚至更低。相比过去的增长率,如今的确称得上是在衰退过程中。既然如此,又怎么能够采取宏观上的紧缩政策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而且从一季度数据看,3月PPI同比下降0.3%,一季度也累计出现了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这些数据细节都透露着一个信息,就是出口需求和消费需求都不足。也就是凯恩斯说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另一端则是房地产价格一直难以下降。这是为什么?当前的宏观问题与其说是一个总量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微观结构问题。如果仅仅还停留在总量上的需求管理政策上打转转,不仅无陆可着,而且还很可能导致经济长期衰退。想想看,为何出现了上述结构矛盾?其实很简单,看看收入的基尼系数和企业利润的行业分布。大部分人这么多年的收入上涨很少,少部分人的财富却在快速积累。前者导致消费需求萎靡;后者导致房地产价格虚高。而从上市公司利润行业分布看,占极少数的银行业挣得大部分利润,占多数的非金融企业只挣得少部分利润。这是紧缩型政策所能治理的吗?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合理的再分配政策、税收政策、市场竞争政策、社会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才可能治理当前的这种扭曲结构,也唯有如此,才可能治理今后可能出现的持续衰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