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量到质 大牛市不会一蹴而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2 04:3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赵笛

  政策的密集出炉属于量变的积累,质变并不会一蹴而就。回顾A股前两次变革最终推动的大牛市,除政策给市场带来的积极变化外,经济面的良好趋势,资金面源源不断地进入,才为大牛市形成了“合力”。

  政策须从“量变到质变”

   2000年~2004年,在券商破产、基金黑幕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出现机构大变革。在这次变更中,监管层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引入了QFII、社保基金、保险资金。

   不过,政策的密集出台并没有很快给股市带来上涨行情。2001年~2004年,沪指从2245点一路向下,形成了为期4年的大熊市。为什么政策密集出台却没有给股市带来福音呢?

   实际上,虽然2000年以来,政策持续出炉,但却只有量变的积累,尚没有质的飞跃。并没有彻底消灭上市公司的种种丑闻,也没有理清上市公司大股东与公众股东的利益不统一的关系。

   再比如,管理层出台了一连串监管措施,并引进QFII、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规范机构行为的同时,也扩大机构的规模,为市场提供新鲜血液。然而,新来者的入市步伐不可能很快,这就造成了虽有增量资金,但对于市场来说却还是杯水车薪。

   转机落脚在了第二次变革中。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上市公司和各级股东的利益统一,推动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这使得2000年以来的第一次变革中的各项政策在此刻“质变”。也就是在2005年6月6日,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的当天,沪指最低探至998点并见到了历史大底。

  经济面还需配合

   从历史两次变革的情况看,没有经济层面的配合,股市难以真正走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中国历年的GDP数据可知,2000年~2004年,中国GDP增速依次为8.4%、8.3%、9.1%、10%、10.1%,呈现震荡上行的态势。不过,这一上涨更像是前期下跌的修复。1995年~1999年,中国GDP数据增速持续放缓,依次为10.9%、10%、9.3%、7.8%、7.6%。

   这或许也是2000年~2004年期间,股市无法真正走牛的原因之一。

   相反,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2005年~2007年,GDP增速数据依次为11.3%、12.7%、14.2%。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股市受益也不足为奇了。

   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定调,2012年的GDP五年内首次不“保八”。经济面临困难是毋庸置疑的,传导到资本市场就是上市公司业绩的下滑。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指出,盈利低于预期,原有的估值被迫向下修正。这便成为阻碍股市上行的压力。

  资金面还需引导

   众所周知,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是一轮资金推动型牛市。如今,资金面对股市的支持作用仍不明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当前,实实在在存在的增量资金就是ETF基金的发行,以及QFII额度的放开。

   5月,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和嘉实沪深300ETF两只基金共募集的逾500亿元资金,对A股市场利好有限。

   截至今年5月8日,国家外汇局共批了260.13亿美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QFII的扩容的确能够为市场带来新鲜血液,但其建仓速度难以估计。正如2003年QFII首次买入A股一样,市场很难快速走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有两大关乎资金面的政策已经起锚。一是养老金政策。作为一个新机构,养老金入市被市场看作制度性红利的推动者。截至2011年底,我国养老保险累计结余约2万亿元,养老金入市无疑将成为长线资金入市的风向标。

   二是股市交易税改革。4月30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同时宣布,降低A股交易的相关收费标准,总体降幅为25%。

   或许,当养老金真正入市,当红利税、印花税等其他资本市场税收也出现下调,长线资金的入市就顺理成章了。届时,股市真正走牛就为期不远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