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奥特莱斯困局:轻率上马导致项目失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14:13 来源: 《浙商》

  国际一线品牌数量不够、一线品牌卖过季产品、代理商折扣幅度缺乏价格竞争力,一直是困扰国内众多以奥特莱斯命名的购物中心的三座大山。

  文 │ 本刊记者  俞越

  奥特莱斯,这个在欧美国家风光无限的商业模式,在引进国内十年来却一直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逐渐由一股热潮演变成一场困局。

  2011年10月,宁波江北区奥特莱斯广场宣布倒闭,原因是经营不善导致所有者欠下数千万元的债务,从而被法院查封。在这场败局中,开发商浙电房产和运营商宁波财富广场购物有限公司均损失惨重。更早一些,山东青岛康城奥特莱斯因为招商困难、货源不足而黯然离场。

  “奥特莱斯”是英文OUTLETS的中文直译,其英文原意是“出口、出路、排出口”的意思,在零售商业中专指由销售名牌过季、下架、断码商品的商店组成的购物中心,因此也被称为“品牌直销购物中心”。

  轻率上马

  从浙电房产手中接手这个商业项目运营权的时候,宁波财富广场购物有限公司的定位是,将其打造成集精品奥特莱斯、国际知名餐饮、国际SPA中心、国际名品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化购物商区。定位高端,意味着不菲的租金。双方签下租期10年,第一年租金是每天2.48元/平方米,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

  虽然拥有一流的硬件环境,但奥特莱斯购物广场却一直没有体现出该经营模式的优势来。2010年6月,宁波财富广场购物有限公司因欠下浙电房产1700多万元的租金,被浙电告上法庭,法院判财富广场一审败诉。

  案件的执行法官告诉《浙商》记者,在接手该项目仅一年,宁波财富广场购物有限公司资金就已捉襟见肘,管理也逐渐陷入混乱。一边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安抚商户,一边仍对外招租,并私底下以租金冲抵的方式向商户借钱。同时,该奥特莱斯项目宣告失败。

  当地的一位商业地产开发商告诉《浙商》记者,宁波从2009年开始刮起奥特莱斯风,当年同时有3个奥特莱斯项目上马。更有甚者,宁波市区一些小超市与服装店也挂上了奥特莱斯牌号,不过显然名不符实,反倒一定程度降低了市民心目中“奥特莱斯”的形象。

  据了解,奥特莱斯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成规模、运营成功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屈指可数。国际一线品牌数量不够、一线品牌卖过季产品、代理商折扣幅度缺乏价格竞争力,一直是困扰国内众多以奥特莱斯命名的购物中心的三座大山。

  招商顽疾

  对于中国奢侈品市场,国内外机构都表现得非常乐观。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就做出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将达14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5-7年后,中国将占全球奢侈品市场份额的29%。

  “在欧美发展百年的奥特莱斯模式,在中国仅引进十年就出现倒闭潮,与其高歌猛进的跃进式发展不无关联。”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浙商》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北京燕莎集团建立中国第一家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以来,全国有200余家奥特莱斯相继开门营业,以“奥特莱斯”命名的折扣卖场则多达400家。

  国内奥特莱斯的通病在于:奢侈品牌招商不力,为了生存,运营商只好引进运动、休闲类大众品牌,甚至还有一些渠道不明的“假冒”商品,拉低了国内整体奥特莱斯项目水准,定位也发生错乱。“洁身自好”的奢侈品牌,自然不会与这样的运营商合作,奥特莱斯的品牌招商也进入了恶性循环。

  通常情况下,奢侈品牌不会在一座城市开设两家及两家以上的折扣店。《浙商》记者采访了多家国际奢侈品经销商后了解到,品牌总部对在国内开设折扣店并不积极。从多数奢侈品牌商的角度看,受在中国长期坚持的饥饿营销的惯性影响,与奥特莱斯运营商合作增开折扣店,是一种自残行为。

  “奢侈品牌商在中国的正价商品销量好,进入奥特莱斯的意愿就不强烈,一是担心影响同城正价货的销售,二是担心折扣品使得品牌形象也打了折。”浙江某咨询公司首席顾问吴誉认为。

  负责COACH在中国品牌运营的人员表示,目前公司的发展目标是每年在中国增设30家正品门店,特别着重二、三线城市的扩张,至于是否参与奥特莱斯项目,没有听到任何消息。

  吴誉表示,奢侈品牌从几年前就纷纷收回在国内的代理权,而加大直营力度,部分原因就是品牌商不满国内代理渠道混乱的局面。国内屡屡爆出的运营商失信行为,也让他们在参与奥特莱斯项目上变得被动消极。

  断裂的供应链

  “即使奥特莱斯运营商引进了奢侈品牌,也并不意味着从此高枕无忧。”有着“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第一人”美誉的中国政法大学特许经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维华分析说,奥特莱斯是非常典型的渠道商,做好推广后吸引厂家和商家入驻,合作商分为“联营扣点”和“买断产品线自营”两种模式,受制于运营商资金实力,合作模式多为前者,所以折扣品供应商,更多的时候陷于被动中。

  奥特莱斯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有大规模的、名品的尾货商品的销售权。为了实现这一点,运营商可以买断品牌的某个生产线,产品只供应奥特莱斯卖场,这样也能防止与品牌正价商品发生冲突,国外奥莱项目通常会选择这种方式。

  吴誉表示,这种运作方式更像百货公司的买手,他举个例子,有些品牌的生产线已经过时了,但是买手认为在中国市场还会有很好的表现,就会买断它进行生产,实际上是老款新货,国内的奥特莱斯也可以寻找这样有眼光的买手来弥补供货缺憾。

  但买断生产线是昂贵的,吴誉称,奥特莱斯运营商的买断行为不会受到限制,但是需要从代理商手中购买,“代理商通常是百万元级的,很多品牌代理商加在一起的身价就2个多亿,还想创造十几亿元的营业额几乎就不可能了,运营商大多是民营企业,资金链比较脆弱,所以没有运营商愿意付出这个巨大成本。”

  既不能促使商铺保证供货,也没有实力购买奥莱生产线,“黔驴技穷”的运营商只能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取货源。吴誉直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如果不是在正规的直营专卖店,那么有80%的几率会遇到‘假冒’商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