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投资失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58 来源: 中国经营报郑作时
5月份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中国区做调研,听到的数据令人喜忧参半。
这家公司的产品与新建项目投资高度相关,而且自身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一路高奏凯歌,在过去10年里,用一位高管的话来说,这家公司是“十年十倍”,规模和效益都达到了令人羡慕的程度。但是在这次第一季度的总结会上,高管们直接告诉员工的是公司几个主要部门的销售额下跌都以20%计。
说实话,我非常羡慕这家公司的气氛,因为在大多数我见过的中国公司里,要高管承认他们自己对于某件事情不清楚是困难的。而正是因为这家公司的高管们有勇气承认,我不知道为什么公司的销售额会下降。
很显然,这些高管们已经进行了彻底的回顾,在他们的反思和记忆中,没有可供参考的经历说明他们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或者是有什么类似的市场情况发生。
坐在台下,我其实很想说话。因为在我看来,这个结果正是我一直以来对国内经济的判断:高管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中国经济正在隆隆变轨,新建项目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增长点,未来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再盖那么多高楼、投资那么多新的工厂和企业,按总理的话说,国内很可能要由内需来拉动经济了。
投资失速,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这要看投资有没有效果。
几乎在国内经济发展的30年中每一时刻,我们都能切身地感受到投资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城市里各种各样的新房子、新设施和新企业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变化,我们还没来得及适应超市,网购出现了;刚刚习惯电话,手机又开始普及了;电脑刚刚进家门,互联网和它的各种服务都跟进来了。
总体来说,投资的加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生活中的新玩意儿。不过,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我喜欢这些新玩艺儿,但作为产业观察者,我却为它们背后的投资感到担心。因为我观察到的是,几乎所有的投资主体,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在面对这些新玩艺儿的时候都似乎有一些狂躁的成分在。怎么说呢,因为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如此欣然地接受新事物,导致了投资主体们都不讲成本、不讲效益地投资,似乎从来不需要考虑风险。比如说我在走访各地的时候,光听到巨型企业投资液晶屏生产线的案例就有四五宗,而且一个比一个大。总体来说,这种投资有相当一批会沉没。
但是为什么投资主体们会乐此不疲,总是不计后果呢?甚至作为消费者,我们也总是不断地接受这些新东西呢?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通胀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积蓄起来,试图为未来做保障,那么20年后,他将被视为蠢货,因为当初如果他收入500元,而存起了300元的话,那么现在他的收入很可能是1万元,以前一个月的储蓄,很可能现在只能吃一顿饭。
这就是通胀的驱赶作用。
但这种驱赶作用有一个相当有力的反面,那就是低收入人群的反抗可能。当社会上积累了相当一批收入无法随经济发展而同步增长的人群时,而且这个人群在日渐积累,甚至成为大众共同体的时候,上述那个狂飙式社会增长步伐就必须停下来,因为否则社会会不稳定。
而相当的可能,国内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变轨过程中。
这种变轨的过程当然是痛苦的。一旦通胀结束,社会上的消费需求中泡沫部分肯定会减少,从而导致就业减少,再进一步导致消费缩减。这甚至与个体企业的努力没什么关系,是因为市场变化了,需求总量下降了。就像那个公司一样,投资主体们都不盖新楼,也不投资新建产能了,公司的销售额怎么可能不降低呢?这个时候,高管们诚实地说看不懂,是对的。
经济学把需求分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部分,从今年的情况看,不但投资需求下降,而且出口也要下降。“占领华尔街运动”表述了在经济繁荣期中被人们忽略的99%的普通劳动者的声音,对于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现实,在新技术带来的繁荣期内,西方社会可以不计较,而到现在,这种声音几乎是一定会被听取的,由此,我们也可以预见,国内的产品出口西方,也一定会遇到越来越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因此国内经济还得回到常识中来:经济发展脱开自己人民的消费,是不可能的。但老板们最不情愿的就是给员工加工资,除非是大家一致的行动。不过,这个过程似乎正在国内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政府相当一个时期内对农村的补贴,似乎可以被看做是做了一个池子,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回流农村,客观上减少了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供给,这使得所有的企业主都不得不一致地抬高工资率。
可不可以指望消费带来下一步国内经济增长的源头呢?现在是一个关键点。如果十八大之后当下政策的连续性得到保持,社会公众的收入有持续的提高,很可能中国社会的繁荣将会持续。但就当下而言,工资率的上涨只是有一个苗头而已,不构成一个趋势。
不过,跨国公司的远见也就在这里。我访问的那个公司把国内市场分为S1和S2市场,其中S1主要指商用市场,通常要求会比较高,顾客会通常不太计较售价;而S2市场则是消费者市场,他们以前不太进入这个市场。
但在两三年前,因为看到商用市场可能会出现的危机,他们已经通过并购国内企业,进入了S2市场。
这就是管理层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