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乡村的出路在哪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5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周丽敏

  西辛庄村设市的是与非也许当下很难去研判,成功与否需要历史的检验。中国在很多领域是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互推动的,小岗村、北京中关村,无一不是“草根式”生长的成功典范。往往在基层,“草根式”的试验似乎更有效、更能切合发展实际。但无论如何,当前的中国在各行各业需要涌现一批勇于试水、勇于创新的“能人”,所以,对于李连成的做法在舆论环境上至少应给予宽容。

  根据2011年相关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城市化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放眼全国农村都在向城镇发展,城镇在向城市发展,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走向城市似乎是中国农村的唯一出路。在此,我们要追问难道形成城市才是农村的唯一出路吗?

  实际上,高度工业化、要素高度聚集的城市并非我们理想的居住环境,很多城市人更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且不说城市的种种压力使然,恬静、环保的生活环境就让许多城市人望其项背。而农村人向往城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凸显了几点问题,一是我们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二是悬殊的发展差距,三是农村人与城市人在各种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公平待遇等问题。

  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村就是农村,城市就是城市,农村也没有因为是农村而受到歧视,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并无太大差距。

  实际上,西辛庄的做法还让我们从更深层次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发改委城镇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当下中国城市化主流的价值观是一条主线的演变代替另一条主线,即用城镇化的发展取代乡村发展道路的探索。

  在笔者看来,这种方式的探索实际上是用一个纯粹的经济指标取代了综合评价的指标,效率至上、GDP至上作为衡量中国城市化的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比如农民上楼,把农地变成工业用地,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考量是先进的,但经济指标优先的法则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农民城市化后的权益保障问题。

  在城市化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检验成功的标准应该有多个纬度,而有一些标准是不能用单一经济指标去衡量的,比如乡村文化、风貌的保持。所以,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还是人的城市化,让更多农村人口切实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摒弃歧视才做到了真正的城市化。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上我们不否认“能人”的涌现而带来的某种变革,但我们更希望在顶层设计方面有更多的制度创新并探索出一条属于农村自己的发展模式。

  作者为《中国经营报》编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