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为什么我们能击败中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5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孟秋

  美民营公司为何能进入航天领域?

  人们对它的关注始于5月22日。这一天,“猎鹰9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并将“龙号”货运飞船送上340公里高度的太空轨道。早在5月4日,美国私人航天公司SpaceX的老总在本公司网页上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们能够击败中国》的文章。这位叫做艾龙·穆斯克(Elon Musk)的老总在文章当中自豪地称SpaceX的“猎鹰”火箭一次发射报价只需要5400万美元,低于中国长城公司的“长征”火箭6000万美元的报价。他很高兴美国公司打败了以廉价著称的中国公司。作为过于自信的结果,“猎鹰9号”因各种故障3次推迟发射,第四次才得以成功。

  不过,穆斯克在文章当中的兴奋和洋洋得意反映了美国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态。自从2011年7月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执行了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之后,美国再也找不到可以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和人员的飞船,不得已只得租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而它的载人飞行每次每人需要花费6000万美元。“猎鹰9号”后来顺利将“龙号”飞船送上轨道,不仅为美国宇航工业节省了大量成本,也为它挣回了面子。最重要的是,SpaceX是一个用私人资本建立起来的企业。它的成功标志着私营资本正式进入宇航工业,并取得初步结果。

  SpaceX为何?

  SpaceX是一个年轻的公司,创建于2002年,创始人穆斯克是个典型的美国创业者,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学位的第二天就退学,然后创立了网络支付公司贝宝(Paypal)。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转而投向私营航天事业。现在SpaceX的市值大约在13亿美元,三分之二属于穆斯克,其余部分则来自一家投资基金和SpaceX入股的一家技术公司。SpaceX2005年仅有员工160人,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1000。2006年SpaceX开始获得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的合同,现在已经有3个运载火箭发动机系列在研发当中。它还雄心勃勃地计划在2015年实现载人航天,并在远期实现人类登陆火星。

  有意思的是,SpaceX并不是美国唯一一个试图进入到航天事业的私营公司。没有具体的数字表明SpaceX还有多少同行或者竞争对手。但是航天航空局的确还和许多别的私营航天公司签署了相关合同,以便在可预期的未来由美国制造的航天器可以将宇航员以及各种货物送入太空。在2008年,SpaceX是唯一一家能够将运载火箭送达太空轨道的公司。在别的竞争对手技术成熟之后,它的捷足先登并不能够保证自己可以一直在航天领域当中领先下去。

  美国商业孕育的结果

  SpaceX的初步成功带有明显的美国商业文化特征。美国商业体制的一大特点是没有国有企业。各种政府投资项目基本上都会外包给私营企业。在美国人看来,私营企业运转效率高,能够节约成本。政府在外包过程当中可以通过竞标实现最优选择。

  事实上,SpaceX在项目运作当中的确达到了政府项目的要求。它的发射场地租用了国家航天航空局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和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场;它使用的火箭燃料不是昂贵而先进的固体燃料,而是传统的液氧燃料。SpaceX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了成熟的技术设备。这一切都有效地帮助SpaceX降低了制造和发射成本。

  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将大型项目外包以达到节约支出和提高效率的行为不胜枚举。最典型的案例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这个本应由政府支出的项目全部实现外包。最后不但收回了所有投资,而且还出现盈余,一举改变了多年来举办奥运会就是做亏本生意的状况。

  这种外包行为甚至被美国人用于军事武器研发和军事行为当中。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当中的军队采购和大量的保安工作都由各种民间公司来完成。当然,商业公司唯利是图的某些行为也带来一定的弊病。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就是一个例子。主办方在安排住宿的时候过于节省费用,导致与会人员彼此交通不便,造成了极大混乱。如果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需要在火箭项目外包问题上注意什么的话,那就是火箭的安全性有可能因为过于注重节省经费而降低。

  难以复制的模式

  SpaceX的成功对许多航天大国带有启示性效应,但却并不能立刻复制。对中国的航天工业也是如此。SpaceX目前的成功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之上:首先,美国的航天工业十分发达,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以支撑多个航天公司彼此之间的竞争;其次,美国的商业运营手段足够成熟,能够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实现精密的项目管理;第三,火箭发射是一个涉及到从陀螺仪生产到液氧燃料加注的复杂工业链,从研制到生产再到发射成功,需要多方面不同机构的配合与互信。中国的航天工业仍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赶超,且人才管理以及机构配合方面长期依靠强力部门的行政手段,尚未实现市场化。

  此外,“猎鹰”的发射因故障问题多次被推迟,表明其性能还不稳定。虽然它成功填补了美国航天工业的窗口期,但未来是否能够大规模应用仍有疑问。另外,只有在各私营企业实现充分竞争,并不再依赖俄罗斯飞船,我们才认为美国航天工业这一转型模式实现了完全的成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