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稳增长先要稳信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09:46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一方面放松货币、保增长,另一方面坚定推动改革,这样才能有助于市场重拾信心。

  政策风向的转变引起了市场的热议,经济增长该怎样“稳”,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依惯性思维,结合发改委加快审批速度的事实,有研究机构称,中国将进行“4万亿2.0版”,政策刺激的总规模可能将达到2万亿。不过,该说法旋即被发改委否认。货币政策也是讨论的核心,降息预期增强,有评论认为信贷投放将加速。但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的表态浇灭了信贷宽松的预期,他称,目前国务院没有也不大可能发出要求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相关指令。在此之前,2008年末4万亿刚刚启动时,决策层曾召开会议明确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投放,随之而来的是,各大行纷纷高调表态加大信贷投放以保增长。

  不是“4万亿2.0版”,也非信贷开闸,决策层将采用怎样的措施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保住7.5%甚至“保八”?这的确令人费解。纵观时下中央政府提出的一揽子政策,“新36条”的实施细则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当为重头戏,结合自2011年11月换届后方兴未艾的证券市场改革,答案呼之欲出:要稳增长,先要稳信心,在经济不景气时,信心尤其珍贵!

  原理很好理解,现代经济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有信心,便有了借贷,这是货币的创造,可同时满足生产与消费,保持经济体正常与良性循环。稳信心可谓是对症下药。目前的中国经济明显缺乏信心,信贷需求疲软,不是央行卡着不让发,而是银行找不到好项目,存款也因信心不足持续流出。资本市场也缺少信心的支撑,股市不振,人气不旺,钱多的不参与,变成散户集中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4月,A股自然人持仓账户数约为5600万,流通市值10万元以下的账户占比84.83%,正是信心不足的体现。

  那么,该怎样稳住信心,让市场相信中国经济有能力走出低谷,并踊跃参与?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指出,市场信心是个敏感的东西,它有时候就是一种情绪,无法量化。稳信心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一是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工具,刺激信心的增长;二可以通过领导人的表态,影响市场信心,比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口术;最重要的还有改革,持续而稳定的改革能够为投资者创造更加安全与健康的市场,特别在中国,投资环境的安全性可能是决策者最大的顾虑。

  一方面放松货币、保增长,另一方面坚定推动改革,这样才能有助于市场重拾信心。

  比如此番密集推出的“新36条”实施细则,试图将民间资本引入垄断领域。众所周知,在中国,被国企垄断的大多是高利润环节,投资回报并不成问题,但民间资本却依然踟蹰,其中大部分原因在于,民企并不能确定投资垄断行业的安全性,因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有太多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败,典型者如新长铁路拖欠民资16年,至今仍无还款方案。再比如股市,套用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形容,中国的股市一度将投资者当傻子来圈钱,这种搏傻游戏又怎能让投资者有信心?相对于市场风险,这种因体制不健全所导致的人为风险,恐怕才是影响市场信心的最关键因素。

  由此来看,对于市场特别是民间资本而言,不是没有投资机会,也非投资回报不吸引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市场环境乱七八糟,投资安全性不高,随时被吃被当傻子,没有信心。推论则是,稳增长先得稳信心,稳信心得要搞改革,搞改革必须说到做到。只有从制度上为投资者创造安全的市场环境,将政府行为所带来的人为风险降到最低,才是提振市场信心的根本之道,这也将为中国经济释放庞大的改革红利。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该如何稳增长?归根结底还是改革。不仅包括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有“新36条”细则、反垄断、税制改革、政府改革等。一方面放松货币、保增长,另一方面坚定推动改革,这样才能有助于市场重拾信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