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大项目投资依赖存隐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0:3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王胜春

  当湛江市市长王中丙亲吻发改委批文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时,网友不无幽默地将其称为“吻增长”。据初步统计,1至4月份,发改委新批项目增加8000多个,仅4月份批准项目就多达328个,近乎去年同期的两倍。

  这样的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经济转型的作用,尤其是在民生建设领域,现代农业领域,中西部基础设施弥补短板领域,信息化和教育领域等等。但不可否认,其中疑似过剩项目并不少见。

  同样是此轮获批的还有多个地方机场建设项目,而据媒体披露,2010年全国175个机场中,132个亏损,其中,亏损机场中的72.1%分布在中西部。而此次获批的机场项目中,仍有四川、重庆、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多个机场项目。

  如此之多的项目,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获批,毫无疑问会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而这种需求,银行的信贷资金仍将成为主角。从长远看,大规模地提供资金,会给银行经营造成较大隐忧。

  压迫银行贷款超规模投放是隐忧之一。虽然发改委声明今年不可能出现2008年4万亿元的投资高潮,但目前新批的项目投资金额并不算少。前述的两个钢铁项目总投资将超过1300亿元。项目批准后,银行势必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在现行体制下,即使是在目前贷款规模紧控的情况下,不排除银行的分支机构仍有内在扩张的冲动。一旦项目进入建设期,出于保续建的考虑,银行都将优先将资金投在这些项目上。相应地,对其他企业的支持力度将必然减弱。

  这种倒逼式的贷款投放从近几年已看出端倪。2009年以前,每年新增贷款平均3万亿元左右,而2009年新增贷款超过9万亿元后,2010年和2011年新增贷款分别为7.95万亿元和6.88万亿元,今年前4个月已经新投放3万亿元。

  而大规模投放贷款会再度“恶化”银行资本充足状况,使银行再次走上补充资本金的道路,进而给资本市场、投资人带来投资压力。大规模投放贷款还会使广义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进而造成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使未来若干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都处在通胀的压力下。

  而隐忧之二在于扭曲信贷结构。由于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国内银行的信贷结构突出表现贷长、贷大、贷国企、贷政府。这种信贷结构从几方面给银行经营造成压力:一是国内银行面临比较明显的市场风险,当利率波动比较明显时,长期贷款的利率风险就比较突出。二是由于银行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短期资金,中长期贷款占比高又使银行面临比较突出的流动性风险。三是政府客户和国企客户多,势必会挤压民企、中小企业的信贷空间,使其进一步面临融资难的局面。四是钢铁、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都是资源消耗型,大量信贷资金支持这些项目建设,又会进一步固化我国高能耗的产业结构。须知,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0%,但GDP只占全球的不到5%。

  持续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尤其是以政府投资的形式,势必强化原有产业结构,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上述领域中来,从而使转方式、调结构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不可忽视的隐忧是信贷大投放潜藏巨大信用风险。近20年来,信贷大规模投放曾经造成巨量不良贷款,1995年~1998年四年间曾累计新增4万多亿元贷款,而在银行改制上市期间,不仅五大银行,连民生等部分股份制银行都进行过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拨离和冲销,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在改制中也依靠股东和当地政府进行过大规模的处置。

  此轮贷款的大规模投放会产生什么后果,可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目前已经表现出部分征兆:2011年滇公路、上海申虹等爆发信用事件后,城投债信用风险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今年各银行的不良贷款一改前几年双降的局面,开始出现回升迹象。江苏盐城1995年向市民借款1.13亿元,原计划于2005年~2008年还清,至今不仅未还,还试图将借款转为捐款,政府信用问题已经再次凸现。

  其实从历史的进程可以看到,大规模放贷、大规模不良、大规模拨离或冲销、持续的通货膨胀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对银行而言,如果真的出现大规模不良,银行出于保护自身的本能,将明显地收缩信贷,到那时,中国经济又当以何为解呢?

  作者系银行业资深从业人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