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为什么要“没有安全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4 08:46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经济学人》在1990年代初曾经发表过一组有关IBM的系列文章,“萦绕在该公司周围有两个问题,在一个以迅疾的变革为推动力,并不断涌现出小型和微型公司的行业中,一家像IBM这样规模的公司尽管组织完善,但是能够迅速应变竞争环境吗?IBM能从急剧下滑的主机市场(IBM赚取了大量利润)上转型,从诸如电脑服务和软件等这些扩张中的市场赚取利润吗?”《经济学人》给出的答案是“不可能”,这段话因为出现在IBM前CEO郭士纳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而广为人知。

  微软在公众眼中与20年前的IBM有相似之处,从财务指标上看它还是处在它37年的发展中最好的时间里。但从小沃森的IBM鼎盛时期到郭士纳面对的1990年代,IBM窘境相隔不过是几年时间。有时大公司的起伏会让人感慨,虽然有“大而不倒”这个说法,但一个伟大的公司时刻不敢掉以轻心,越伟大越要提防任何可能的风险和潜在的对手。

  尽管如史蒂夫·鲍尔默依旧充满信心,但至少有三个问题还是不能回避的:

  一是大公司迷信自己的创新能力,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大公司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积累,在这一点上当然不会落于下风,但是微软也要提防贝尔实验室、施乐帕洛阿图研究中心(PARC)对于技术创新的前车之鉴。虽然图形界面、鼠标诞生于PARC,但最终是乔布斯和盖茨发现并占有了未来,微软现在是否正在扮演那个“富有的邻居”的角色?

  二是整个IT产业一直遵循着纵向产业模式向横向转换的趋势,微软、英特尔打败了IBM、苹果的捆绑式集成式模式,而微软赖以成功的软件业,是否还有足够的转换空间,我们看到App、互联网以及“浏览器即系统”都是对Windows体系的动摇,那么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三是微软高利润和模块化的产品可能带来的经典大公司困境,在一个足够长的产品线中潜伏着无数的对手和敌人,创新规则、行业游戏规则、竞争重点随时都可能让利润点转移,微软是否做了足够的准备。

  在我们这期的封面故事中,我们更多的还只是提出问题。就像没有人能看出当年的郭士纳是否能带领IBM走出困境一样,我们还不能完全判断出微软持续的创新是否能掌控行业发展的脉络,是否能维持其强大的盈利能力。对于大公司所蕴含的能量,对于未来可能的变化,我们还是要保持一点敬畏。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就是居安思危。比尔·盖茨曾经说,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我相信这种意识是让一个大公司可以真正“大而不倒”的根本。其实如果看我们的每一篇报道,我们都会看到这其中的危机感,佐藤可士和永远在琢磨着橱窗和货品摆放,他知道优衣库的未来可能就系于一个“脆弱”的点上—年轻人的注意力;写字楼市场里的环球金融中心可能要随时调整它的租还是卖的策略,否则一个大楼可能最终耗尽了它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危机感常在,最终会让公司这个机体保持对外刺激的敏感性,保持一种警惕和临界状态,然后才有可能保持我们常常寄望于大公司所应该具有的“活力”—如郭士纳所说,让大象保持跳舞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到安全感对于每个人来说有多重要,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最好的状态可能恰恰相反:没有安全感才是好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