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走出叶公好龙的思维怪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5 14:00 来源: 中国财经报

  高培勇

  不必也不应对当前计划或预期内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放缓反应过激。

  目前的财政收入或税收收入增速放缓,并未脱出今年预算指标的范围。即是说,它的放缓,并未达到低于预算收入增长速度的地步。

  说起叶公好龙的故事,在中国,肯定属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之列。然而,在今天,类如或带有古代叶公好龙故事印记的现象,却仍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频繁见到。当前围绕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形势问题的分析判断,便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起码从2003年起,其计划口径的指标,从来都是按照8%来设定的。但是,即便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却从来没有把8%当作一回事。高于甚至远远高于8%的实际增长速度,才是被人们真正心仪的目标。

  与此高度相关,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其预算口径的指标,从来都是根据经济增长计划指标来设定的。或高于其1至2个百分点,或干脆简单地将其直接搬用过来。但是,基于同样或类似的思维方式,人们也从来没有把财政收入增长的预算指标当作一回事。远高于甚至几倍于预算增长指标,才是人们心中设定的真正目标。

  众所周知,现实的情形也是这样,这些年来,我国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不仅远高于其计划或预算指标,有时甚至以计划或预算指标的倍数计算。

  如此的情形延续下来,十几年甚或几十年如一日,经济增长计划指标也好,税收收入预算指标也罢,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变了味道——不过是当年叶公所爱好的“龙”的翻版。一旦形势稍有变化,“龙”真的来了——计划或预算指标真的要成为现实,沉不住气的,大有人在。

  当前我们正处于这样的矛盾关口。在国内外经济陷入新一轮波动、我国步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期的背景下,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本来已经做出了将经济增长计划指标调至7.5%、财政收入增长预算指标调至9%的安排。但是,随着今年1月—4月份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统计数字的先后发布,人们发现,实际增长速度真的如计划或预算所安排的那样放缓了,便犹如天要塌下来似的。于是,在我们的身边,赶快掉转枪口,较大幅度调整既定经济政策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呼声,扑面而来。

  如果只是一般意义的议论,倒也无碍。但是,在不少场合,类似的议论已经深入到具体政策的实施层面,则不能不格外令人警惕。比如,已经有这样的说法,鉴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已经放缓,甚至有可能持续下去,结构性减税的安排有另做打算的必要。或者,起码要减少力度、放缓进程。否则,今年的财政收支形势会极为严峻。

  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即使仅仅出于澄清事实的目的,也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可以立即提及的因素,至少有如下几个:

  从目前的统计数字看,无论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财政收入或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即便确有放缓现象,但迄今为止,它们都只不过是在以往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的必要调整。而且,这种放缓,既非较大幅度下滑,更非负增长。不必也不应对当前计划或预期内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放缓反应过激。此其一。

  目前的财政收入或税收收入增速放缓,并未脱出今年预算指标的范围。即是说,它的放缓,并未达到低于预算收入增长速度的地步。故而,即便这样的放缓态势持续下去,只要它仍处于预算指标的控制范围之内,便不会动摇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基础。此其二。

  认识到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基础不会动摇,用于支撑结构性减税的财力便是有保障的。事实上,今年的财政预算已经确定了10700亿元的财政赤字规模,财政赤字本身即是减税与增支的综合反应。这笔钱,不被用于减税,就被用于增支。故而,即便从减少财政赤字被挪用于增加不必要财政支出可能的意义而论,把结构性减税落到实处也是必要的。此其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