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耶鲁商学院:商人也应有社会责任感(商学院故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6 01: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耶鲁商学院:商人也应有社会责任感(商学院故事)

  坐落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耶鲁商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简称SOM),创立于1976年,是美国最年轻的顶尖商学院。然而,当初校龄不及有300多年历史的耶鲁大学的1/10,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各大商学院中,SOM一度“沉沦”,被不少人嘲笑为“只会靠着耶鲁大学这块牌子撑门面的二流学院”。

  创办初期,SOM的立意是为公共事业和私人企业两方面培养人才。为强调对非营利性机构和公共部门的服务,当时SOM独树一帜地颁发Master in Public and Private Management(简称MPPM)学位。不幸的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商业训练、学校缺少知名度等因素,这个不切实际的立意令其独特到了怪异的程度。有人干脆把SOM戏称为School of Disorganization and Mismanagement(乱组织胡经营学院)。1994年,校名中的Organization不得不被去掉,成为现在的School of Management。耶鲁校长Richard Levin甚至给SOM发出过最后通牒:“SOM要么成为一流的学校,要么就不要这样苟延残喘。”

  所幸的是,1995年Jeffrey E.Garten成为SOM的第8任院长,这一任命改变了SOM的命运。Jeffrey E.Garten在克林顿政府中曾出任负责国际贸易的商业部副部长,并且是一位在华尔街从事国际投资的银行家。凭借这样的身份优势,其为学生成功进入名企铺平道路。

  这场学院改革声势浩大,他首先把SOM的学位从古怪的MPPM改成传统的商学院学位MBA。他强调,我们是响当当、硬碰硬的商学院,97%的毕业生都要进入商业界。“不过,我们依旧与众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来会在某个时期服务于公共与非营利机构。我们会为他们向这方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我们要为未来的企业界和社会两方面培养领袖。”

  同时,他也对课程进行了全面修整,“招兵买马”加强师资力量。为秉承培养精英的精神,SOM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每年录取200个学生,其学生中,1/3左右的是外国人,其中亚洲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7%,这也使得商学院颇具国际化。

  在耶鲁校方的大力支持下,SOM于1998年创建“领袖论坛”,把企业界的领袖人物请到校园里来;1999年再创“国际金融中心”,从事环球金融业务的研究,并建立经济与市场的数据库;2001年又成立了一个有150万美元资金的由学生经营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在当地进行投资……这一系列举措使SOM成为上升的势头最为强劲的商学院。

  有趣的是,“社会经营”的理念最终还是使SOM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面独领风骚。学校对学生从事非赢利机构管理工作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最广为人知的是如果学生毕业愿意从事非赢利机构事业,学校的Loan Forgiveness计划可以返还最多至全部学费。另外,耶鲁在课程设置中也有许多和非赢利机构管理相关的。如今,在美国商业界和教育界,已没有人可以不正视耶鲁商学院的崛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