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市场对稳增长应抱谨慎乐观态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6 10:25 来源: 中国经营网

  总体来看,市场对这一轮强化“稳增长”的政策,应该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随着中国经济表现出更多运转不畅的迹象,市场对中国经济大幅放缓的担心正变得浓重。在欧美经济沉疴难起、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时候,中国经济的失速无疑会让全球雪上加霜。比如,近期大宗商品的市场表现十分糟糕,从铜和石油到钢铁和铁矿石,几乎所有大宗商品都出现暴跌,在市场看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就与“中国需求”的减少有关。

  中国经济放缓的最大影响还是表现在国内。虽然中国政府没有明确表示改变宏观政策的基调,大幅放松货币,但近期中国的政策已开始转移重点。为了强化“稳增长”的目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已经逐步开始落实,发改委的项目审批又开始加快速度,各个地方政府的“跑部钱进”又重新趋于活跃。

  对于经济政策上的变化,国内市场高度关注。近期不断有客户向安邦研究人员询问:中央会怎样放松政策,是松货币政策,还是加大投资?如果加大投资,会优先投资哪些重点领域?还有不少客户认为,安邦研究人员对国内微观经济恶化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以至于在宏观形势判断上过于乐观。

  我们要强调的是,中国经济在转冷已经是事实,但中国经济与欧美经济面临的形势仍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有47万亿人民币规模的庞大经济体以8%的增速巍然前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宏观经济不会出现崩盘式的失速,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在微观经济层面,当然可以看到很多严冬景象;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决策层还是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被媒体舆论的极度悲观论调给裹挟了。

  那么,国内市场应该对“稳增长”基调下的政策变化抱什么期待?

  在我们看来,市场首先不要再奢望有另一个“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现在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反应有些过度了,中央的“4万亿”计划带动了地方的20多万亿的投资扩张,2年从银行放出了高达17多万亿的人民币贷款,并且强行中断了中国进行的结构调整和房地产调控。强刺激政策的“后遗症”至今仍然显著,行政式的房地产调控就是扭曲的后果之一。

  其次,市场对投资全面开花的期望可能会落空。据我们的观察,对强化“稳增长”反应最敏感的是地方政府。中央政策的风向一变,地方政府上项目的热情立刻焕发出来。搞投资、上项目、搞基建,这是地方政府驾轻就熟的游戏,当“稳增长”的短期抓手落在投资上时,各地自然而然想要回到过去的投资轨道上。国务院确定要在三方面加大力度,分别是加大基础建设、刺激内需和结构性减税,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加大基建,“铁公基”项目又纷纷出笼。

  总体来看,市场对这一轮强化“稳增长”的政策,应该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但即使如此,市场恐怕也不能期望投资项目会像“4万亿”一样全面开花。从国家发改委对于加快投资审批的辩解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轮的投资是受到约束的。从投资领域上看,中央的投资可能集中于民生、西部开发、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一部分重大在建工程(如铁路)。虽然投资模式如同经济模式转变一样充满艰难,但这一轮的投资不太可能重复老路。

  第三,不要期待民间投资环境有彻底的改善。近期,多个政府部门和国有垄断部门纷纷表态,欢迎民间投资进入。然而,这一轮的市场放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经济放缓了、缺乏投资了,才对民间资本做出开放姿态。在我们看来,要真正对民间资本开放市场,实质上要对政府和国企垄断进行改革。很显然,在这两年的“国进民退”之后,政府改革和国企垄断改革都不可能大规模启动。

  最终分析结论

  总体来看,市场对这一轮强化“稳增长”的政策,应该抱谨慎乐观的态度。有市场机会,但这种机会是有选择的,不会是利益均沾,更不是会铺天盖地。从企业层面来看,恐怕还是要抱着“过冬”心态,要熬过经济放缓的2012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作者:安邦咨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