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瑞礼: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投资首选市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8 00:58 来源: 一财网每年,戴瑞礼(Dennis M. Nally)都要来中国五六次,作为普华永道全球主席,中国是他停留时间最长、访问次数最高,也是最爱拜访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甚至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倾力吸引外商投资和制造业回归本土,一度让外界担忧中国对外商投资吸引力的下降,而戴瑞礼却完全不这么认为。
“我与许多跨国公司的CEO接触过,他们仍将中国市场视为投资的首选。”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戴瑞礼说,中国市场依然有其巨大的优势——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以及由这一群体产生的巨大消费需求。
中产阶层推动的消费潜力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被跨国公司们称为投资的理想之地,不过今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额有所下降。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就显示,4月当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0.74%,中国FDI自去年12月以来持续下降。
戴瑞礼对这样的情况并不感到意外,“就我所看到的数据,全球平均投资数额都有所下降,主要是由来自欧洲的FDI下降所致,而来自美国的FDI则有所上升。”
“全球经济仍将处于动荡期,特别是欧债危机发生之后。”戴瑞礼指出,四五个月之前,这场危机似乎出现了转机,但希腊等许多欧洲国家存在的诸多问题仍待解决。
也正因为此,戴瑞礼认为,新兴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驱动主力。“根据我们的观察,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重心正从发达国家市场转向新兴市场,由西方世界转向东方。毫无疑问,未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会将发展目光锁定在发展中国家。”
普华永道今年发布的一份全球CEO年度调查,也佐证了戴瑞礼的判断。结果显示,全球有30%的CEO表示中国是公司首要的增长市场,15%的CEO选择了巴西,14%选择了印度。
不过,戴瑞礼也告诉记者,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也在遭遇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吸引别国投资而努力,无论是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还是非洲部分国家或地区,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措施,都是为了吸引外资。”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戴瑞礼认为,与其他巴西、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相比,中国最大的投资优势在于拥有最大的消费市场,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庞大的人口能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因此中国市场充满诸多商业机遇,同时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已成为推动产品与服务消费的主要驱动力,而且中国的GDP增速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这也是中国市场的一大优势。”
“就印度尼西亚而言,其市场也较为广阔,但经济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持续发展,印度尼西亚政府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本国中产阶层人口的壮大。”戴瑞礼介绍,而巴西自然资源丰富,公民文化素养较高,但目前正面临一些通胀问题,因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
而就中国而言,戴瑞礼认为要吸引更多跨国投资,在管理制度、政府政策等方面应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经营模式转变与人才挑战
也正是由于中国市场拥有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使得以消费者为主导的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热情持续高涨。戴瑞礼认为,除了宝洁、联合利华等传统日化巨头在加快开发各自的产品与服务,在中国,人口结构的特点也使医疗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制药企业或提供医疗设施和服务的企业,整个产业链都在拓展在中国的业务。此外,由于中国人口庞大,有着巨大的能源需求,许多能源公司也在中国快速发展。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跨国公司也开始转变其在华的经营模式,关注自身的产品与服务能否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比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发展中心,就是为了顺应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经济的转变,紧密结合当地本土市场,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及产品开发等项目,”戴瑞礼指出,“它们已经认识到,单纯将产品与服务出口到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商业模式已失效,将关注重点更多地置于消费者本身,倾听消费者的声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产品与服务更好地贴近消费者,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不过,戴瑞礼也指出,不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公司,如今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就是如何吸引优秀人才。“我在与其他CEO的谈话中发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雇用合适的员工,这是他们目前认为最大的挑战。尽管可用劳动力数量庞大,但只有具备一定技术与才能的员工才是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所需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一些具有双语能力、跨文化背景、能够在国内外工商界自如开展工作的本土人才,开始从跨国公司跳槽到中国企业,这让很多跨国企业感到“震惊”。比如德意志银行的中国区总裁跳槽至中国工商银行;百安居与微软的知名高管分别加盟阿里巴巴与盛大互动娱乐;耐克、阿迪达斯与彪马的人才进入安踏与李宁。
对此,戴瑞礼认为,人才的竞争不仅仅只存在于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事实上,各个公司之间引进人才的竞争正愈演愈烈。“只有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政策,创造更好的企业环境,帮助年轻一代员工取得他们眼中所认为的成功,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一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