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莫让降息混淆结构调整目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8 02: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6月7日,高考第一天。晚7点整,中国央行意外发布降息消息。这是央行三年半以来首次降息,上次降息还是2008年12月。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预期加大的当口,央行的举动信号意义明显,市场人士解读为对股市的重大利好。支持派认为,此举既符合国际趋势亦符合国内现实,全球通胀压力回落,以及欧洲经济疲弱等促使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重新转向货币宽松,稳增长再次成为各国经济决策的重点。

  笔者理解央行放弃数量工具转而寻求价格工具背后的两难处境,也理解央行是次设定存贷款利率区间的用意。受出口需求疲弱及房地产市场不振等因素影响,内地经济出现大幅放缓,工业生产增长放缓,投资和零售销售也同样回落,引发市场对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在通胀和房屋价格指数持续回落的背景下,稳增长再次成为中国政府的首选,这大大强化了外界对经济刺激的预期。

  笔者无意就降息后的影响以及下一次降息的槌子何时落下做更多预测,笔者想不合时宜地表达一点担忧:对经济放缓这个目标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恐怕只是杯水车薪,不仅难阻止经济放缓,还可能推高通胀,并延缓真实的经济问题的解决。

  说到底,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问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基本背景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既受益于30多年来形成的全球经济格局,又受制于该格局。当欧美经济疲弱前所未有地冲击到这一经济模式时,如何寻求突破成为中国经济必然的理性选择。笔者以为,解决的思路除了拓展国际市场和深挖国内市场(增加收入刺激消费)外,调整产能结构适应国际国内市场格局,以及寻求新的增长点也不可缺少。

  这意味着,我们要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着力点应放在前瞻性地调整产能结构上。我们的“十二五”战略规划以及类似规划思路,正是立足于长远的经济健康。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能取得基本共识的原因之所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正面意义在于,它警示我们要在调结构上下功夫,改变受制于外的格局,获取更多经济自主权,平衡好经济发展、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再回到微观层面。笔者的判断是,今年来的经济放缓,既有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原因,更有2008年以来我们对危机的过度反应带来的后遗症。企业当下遇到的困境,突出表现仍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以铝等基础产品为例,严重过剩不仅是现在时,更可能是将来时。铝过剩的直接原因是下游需求疲软,而下游企业在缺乏合适的盈利空间的情况下,又如何消化这过剩的铝产能?可想而知,其他行业的情形大同小异。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金匮乏只是实体经济困境的表象,而非实质。这意味着,从资金的角度介入,更像是治标而非治本。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