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国能源独立的启示:重视研发和科技创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1 01:3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李东超

  主持人

  徐以升 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

  嘉 宾

  白荣春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巡视员

  石定寰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秘书长

  范 必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

  杨 雷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处处长

  曾兴球 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

  张 抗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总工程师

  陈卫东 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

  陆如泉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

  查道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韩晓平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

  朱九成 尤尼伟国际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亚太区执行总裁

  庞广廉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主任

  如果说世界能源消费中心东移是当前国际能源变局中最重要的脉络,那么美国“能源独立”将加剧东西方能源供需的失衡。东方的供应会日趋紧张,而西方的供应会更显从容。

  美国“能源独立”能否实现?其对美国自身和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第一财经研究院6月3日召开了“美国‘能源独立’前景及影响评估”研讨会。

  会上,大多数嘉宾认为美国长期能源自给率将上升。美国页岩气的成功缘于美国高效的市场机制。低价能源已让美国制造业享受到了成本优势,为美国实体经济复苏注入了动力。

  但有嘉宾认为,美国不会因为能源自给程度的提升而撤出中东或放弃对全球能源格局的把控。但美国石油进口的减少客观上给中国进入国际石油市场以更大的空间。

  美国“能源独立”对中国的启示,最重要的是重视研发和科技创新,此外还有节能增效,管理能源需求,加强国内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立集体的能源安全观。

  白荣春:美国能源自给率上升的趋势不会变

  ●要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对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我看来,美国是不可能实现能源完全独立的,一是不可能,二是没有必要。所以美国“能源独立”这个引号打得非常好。但我们也应看到,美国能源自给率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

  美国“能源独立”主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提高能效,二是加快国内(化石)能源开发,包括常规和非常规能源,三是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加上美国已处于后工业化时代,能源总需求将下降,所以,美国能源自给率上升、对外依存度下降是必然的。

  美国国内的油气价格相对较低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因为价格主要还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全球石油市场三大板块中,美洲和欧洲板块在很大程度上都供大于求,因为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美国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低价优势。而且美国从战略考虑出发,也会保持这种低价的优势。我认为未来美国会出口天然气,但不会大量出口,因为天然气大量出口肯定会对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带来冲击。

  亚洲板块的情况有所不同,大量新兴经济体都在这个板块中,而该板块供给能力相对不足。所以亚洲地区的能源价格会相对较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美国能源自给程度大幅上升,对于中国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它的自给率提升以后,可以空出更多的市场空间,有利于我国进入国际油气市场。

  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目前美国再工业化中所享受的成本优势已经显现。反观中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和矿产品价格上升,成本优势在丧失;二是美国天然气大发展后,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化程度不断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有所下降,中国在减排上所受的国际舆论压力会加大。

  那我们能从美国能源市场的变革中学到什么呢?首先,要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对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美国的页岩气开发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一点就是把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个要学习的是体制、机制。美国页岩气开发由大量的中小企业进行,美国大石油公司会去收购一些从事页岩气开发的小企业,美国页岩气领域的企业并购非常活跃。中国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天然气领域,我希望在页岩气开发方面能够突破一下,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关键是设计好机制把更多的民营企业吸引进来。

  中国要想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三点:一是节能和提高能效,由此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这是中国最应重视的问题;二是保障国内供给,在加大开发常规油气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三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支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可再生能源还没有发挥主力作用的过渡阶段,可以通过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来优化能源结构。

  范必:美“能源独立”对全球能源安全利大于弊

  ●美国本土页岩气产能提升,不仅增加了美国的供给能力,也提高了全球能源市场的供给能力,其作用是积极的。

  从统计规律看,世界上每次经济衰退都是发生在石油价格达到峰值以后。美国曾深受石油危机之累,他们提出“能源独立”,是希望不再因为能源危机而引起经济危机。当然,这种“独立”不是完全自给自足,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保障供给,避免出现供应短缺和价格大幅波动。

  美国“能源独立”对全球经济利大于弊。美国际能源事务特使帕斯卡尔不久前访华时说,全球石油剩余产能每天200万桶,对美国来说就是安全的。从这个逻辑出发,全球油气产能越大,对世界能源安全就越有利。美国本土页岩气产能提升,不仅增加了美国的供给能力,也提高了全球能源市场的供给能力,其作用是积极的。

  美国提倡“能源独立”,对中国有很多启示。中国应下大力气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全面小康,平均每个中国人1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都没有达到。生产要发展,人民还要致富,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保障。

  此外,中国能源优质化尚未实现。发达国家经过了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进。现在,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的比重过大,不论是从燃烧效率还是从易用性等方面来说,油气替代煤炭在中国是一个大趋势。

  开发页岩气是提高中国能源保障能力和实现能源优质化的重要途径。页岩气作为新矿种,应当采用新体制。美国页岩气大发展得益于其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在开发页岩气上能否做到这点,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页岩气区块的获得问题。我们既然把页岩气作为一种新矿种,有必要采取国际通行的区块招标方式。

  二是在市场准入的问题上,刚开始不一定要设置太高的门槛。应当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参与,给资本市场融资留出空间。

  三是页岩气发展必须和管网体制和电力体制改革相配套。如果页岩气实行市场化开发,但管网不开放,就不能有效地把气运出去。页岩气适合用于分布式能源,这就需要对电网进行改革,实行输配分开。

  四是在技术上我们应注重同技术原创方的合作。页岩气开发从起步阶段就应做到产、学、研的结合,鼓励国外公司到中国参与开发。由于中国的地质条件比美国复杂,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技术,在中外互动中,我们不但会掌握现有技术,也会不断有新的创造。

  陈卫东:中国应重视页岩气融资问题

  ●如果把页岩气分布式开发和中小型LNG场站建设相结合,也许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页岩气发展的道路来。

  美国页岩气能形成商业开采,说明美国整个社会和体制具有很高的效率。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只要效率高,市场就会给你一个合理的回报。正是在这种体制下,才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分工,产生非常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并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

  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在上游技术开发的投入,不亚于美国排名前三的石油公司的科研经费支出,但效果却不理想。美国页岩气革命不是靠政府规划出来的,不是靠“有形的手”推出来的,而是靠“无形的手”推出来的。这也许正是目前中美最大的差异。我们过分相信和依赖那只“有形的手”了。美国页岩气革命对中国的启示在于要改革目前的体制。我们既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资源禀赋,更要有胆量和勇气打破某些资源禀赋的制约。

  中国页岩气开发还存在一个融资问题。目前全国对页岩气的投资不到10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一共才打了63口井,而美国仅巴涅特(Barnett)气田常年就放置了200~300台钻机,一年至少要打8000口井,而美国全年要打约3万口井。

  目前美国打一口井,加上压裂,平均成本是300万美元,按照3万口算,光打井压裂一年就需要近1000亿美元。但美国有极强的融资能力,上千家公司在做页岩气,平均下来每家公司的投入不到1亿美元。甚至连中国石油公司都对美国页岩气投了大约40亿美元,但对自己国内却没怎么投。钱进不去,气就出不来。我们要想办法让资金流入页岩气开发领域。

  美国即使能源自给程度大幅上升,也不会“独立”,因为美国不可能放弃对全球能源格局的把控。例如目前纽约仍是国际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地之一。

  目前国际能源格局的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能源消费主体从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二是国际能源署(IE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角色和关系,从原来的对立和博弈到现在的合作,共同维护充分的供给。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能源治理框架,但这把消费量不断增加的发展中国家置于尴尬境地,这些国家发现在目前世界能源治理框架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地位,没有相应的话语权。

  每一个时代的背后都有一种能源架构在支撑,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炭造就了日不落帝国——英国。上世纪中叶以后,石油支撑了美国的世纪。我认为,21世纪将是IEA提出的以天然气黄金时代为标志的多种能源相组合的格局。中国目前还以煤炭为主,整个社会发展还没有跨越以煤炭为主的工业革命初期。

  由于技术的进步,液化天然气(LNG)打破了管道天然气封闭式的供应格局,已经具备了挑战管道天然气的地位。其实LNG很有可能成为我们很好的一个投资方向。页岩气分布广,具有分布式开发和利用的特点,很符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如果把页岩气分布式开发和中小型LNG场站建设相结合,也许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页岩气发展的道路来。

  查道炯:美国不会撤出中东

  ●当沙特阿拉伯和中国的关系密切到双方同意用人民币结算的程度时,将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造成致命打击。

  美国在中东的卷入程度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石油,二是宗教,三是军事设施的利用。这三个因素相互交织,每一个都具有结构性。若认为美国在中东仅仅是“为石油而战”,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宗教因素指的是支持和维持中东各国政权中的世俗力量不被激进伊斯兰力量所取代。军事设施因素,是指美国在中东部署军事力量,既有维持在当地的军事威慑力的一面,也有从中东向其他地区投放军事力量的一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看未来美国在中东的存在,这三个因素都将继续起作用。可以说,美国并没有因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下降而有撤出中东的选择。军事力量会有所调整,但减少卷入中东局势变化的选项是不存在的。可以说,中东地区不存在美国留下的“真空”由谁去填补的问题。

  在国际能源安全领域,美国最担心中国未来的石油进口全面实现人民币结算。美国的国际战略研究界出现过所谓“利雅得—北京战略轴心”的说法,其核心顾虑就是:当沙特阿拉伯和中国的关系密切到双方同意用人民币结算的程度时,将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造成致命打击。

  中国和中东的石油合作不能深化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不愿开放下游市场。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不肯让一点给中东产油国,以换取他们的稳定供应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美国让委内瑞拉在美境内建设石油储备、炼化、销售一条龙服务的途径来“锁定”委内瑞拉石油供应的做法中,得到些启发呢?

  关于战略运输通道问题,我认为通过建陆上管线来应对马六甲海峡运输安全顾虑的做法,并不明智,甚至有可能落入境外能源安全战略讨论所设的陷阱。因为不管是中缅管线还是中巴管线,所经过地区的安全形势并不能得到完全保障。这些国家政府在不同的大国间周旋,地理环境也恶劣。

  陆上管线是固定的,敌对势力毁坏管线的成本远远小于对海上油轮的打击。更何况,历史上马六甲海峡及关联水域的海盗问题被严重夸大了,船运保险公司是参与夸大的重要力量,目的是为了提高保费。

  关于中美能源合作,我们较少讨论的是怎样进口美国的能源。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因为它首先涉及美方的战略性意愿。但是,从大的外交战略看,在美国自身的化石能源供应提高的情况下,中国利用美国能源物质的可能性提高了。如果中美在煤炭、天然气、石油等战略性商品贸易领域的相互依存得以提高,将有利于中美这两个大国走出历史上全面战略竞争这一宿命式的图景。在这一点上,中国需要更主动一些。摄影记者/王晓东

  陆如泉:根本启示是开源节流

  ●在节流方面,一定要对能源需求进行管理,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要花大力气,要建立标准——量化目标和指标,要有配套的可以操作的方案

  首先,我认为美国所谓的“能源独立”,并不是指油气独立。目前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0%左右,2011年原油进口量近5亿吨,天然气年产量约为6000亿立方米,而30年前年产量也曾达到过6000亿立方米,只是后来下降到了5000亿立方米。所以说页岩气革命,只是补齐了1000亿立方米的缺口而已。因此,美国要真正实现“能源独立”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第二,不能因为美国的能源有可能“独立”,就认为中国的能源也可能会“独立”。中国在当前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里,在能源方面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海外布局,构建一种完善的、系统的、可以配套的油气安全供给保障体系。

  第三,美国“能源独立”对我们最根本的启示是开源节流。我们现在更多是在讲如何开源,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如何节流,这两者一定要平衡。在节流方面,一定要对能源需求进行管理,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要花大力气,要建立标准——量化目标和指标,要有配套的可以操作的方案,把这些指标落实到各个地方。开源方面,我们要花大力气开发深层、深水和非常规资源,重中之重是开发低品位的油气田以及解决我们的南海油气开发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