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改革开放是治疗社会极化思维药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5 02:3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多年,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慢慢出现了不尽一致,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视角、利益以及立场。的确,中国社会里面有相当言论是具有“极化思维”的,但是否已经形成声势浩大的“极端主义”?这是需要谨慎认知的。实际上,只要社会具有开放性和交流性,就一定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极化思维”。比如美国左右派在诸如同性恋、堕胎、全民医保问题上的“极化对抗”。它的原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知识、经验和利益环节,由于社会的开放和信息的流通,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接受过去的“信息推送模式”,而是采取“信息自选择”方式。在传统“推送模式下”,持A观点的人有时不得不接触B观点,可能形成某种“对抗性的纠偏”。但是在“信息自选择”下持A观点的普通人压根都不会看B观点,他只对其他持有A观点的人感兴趣,相似观点人群的“紧密粘合”,又反过来强化了A观点的极端性,造成“极化”。

  但是,这种“极化”并非一定是具有危害性的。这是一个开放型社会的必要特征,实际上,只要社会继续保持开放性,它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受阻,比如进入不同代理人政治的讨论、上升至媒体层面的广泛辩论……有时候“极化”的受阻,边际上会产生更多的“中立人群”或者“右的左、左的右”。

  我们能感受到一些社会管理者对中国社会的某些“极化思维”的反感和焦虑,在他们的假想世界里,社会在每一个角落都应当保持着“公允、渐进、不说过头话”的理性祥和局面,这种局面会给他们极大的心理安慰和满足感。但是,社会运行往往是超越管理者的心理预期的。

  况且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是“普遍愤慨型”的,比如食品安全、腐败,连中央最高领导人都强调“腐败葬送政权的危险”。由“普遍愤慨型”引发出来的“极化思维”更是值得理解的,解决它的方式,一方面是通过进一步改革来尽快缓解和消除这些问题;一方面也允许社会继续扩大它的开放性,开放性会成为“极化”的阻力军。

  相反,如果将“极化”过度看作是危险因素,使得社会管理变成“压制管理”,那就会出现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来自于一个著名实验,一个动物可以通过跳跃来躲避箱里的电击,如果这种电击是有序的,甚至和动物的节奏是合拍的,那么动物不仅可以适应,甚至会变得更兴奋。但是,如果电击是无序的、高压的,过去节奏的跳跃也躲避不了,那么动物最终弄不清楚每一个跳跃和下一个跳跃的意义所在,那么它就会选择绝望地趴在地上,很快死去。如果我们将这实验里的动物引申为社会极化情绪,而电击看作是社会管理的话,那么社会心理也存在着“习得性无助”。存在一定的“极化”,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不断改进和解决社会问题,就会形成“社会合拍性”,那么“极化”会变成有序的情绪释放,社会会变得更加健康。如果社会管理者要“好好教训一下”,那么社会将会抑郁。

  从感性上,我们都不喜欢“极化思维”,但是从理性上,它们却有可能是社会进步一种必要的“分泌物”和“适应器”。深入而迫切的改革、继续保持社会开放,是最好的“解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